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7家房企净利润亏损 四季度加速去库存化

2014年10月24日 07:55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本周,随着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的公布,房地产各项指标也相继出炉,从房地产投资、销售等行业关键点看,房地产行业指标仍在下行区间。业内人士预计,四季度将是房企的窗口期,为了全年销售目标,房企会推动品牌房企的去库存化。

  京华时报记者邢飞

  行业关键指标仍在下行

  国家统计局21日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87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增速比1-8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6725亿元,增长11.3%,增速回落1.1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0%。

  同样下跌的还有销售数据。统计显示,1-9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771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6%,降幅比1-8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0.3%,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9.5%,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7.0%。商品房销售额49227亿元,下降8.9%,降幅与1-8月份持平。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10.8%,办公楼销售额下降19.7%,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6.8%。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10月21日发布了《2014年1-9月全国房地产市场报告》。报告指出,土地成交量跌幅有所加大,成交价格持续走高;房地产投资增速继续下滑,新开工面积降幅进一步收窄;商品房销售量同比依旧下滑,价格同比略有回落;房企资金增幅继续收窄,自筹资金占比持续上升。总体而言,前三季度行业持续下行,楼市降温明显。

  17家房企净利润亏损

  根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2014年9月,万科、保利、恒大等31家房企总销售额为1481.9亿元,环比上升25.2%,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9.5%。这31家房企前9月销售额合计为10670.5亿元,同比增长6.8%。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张旭认为,本月房企整体销售额较8月出现明显上升主要是由于,九十月一般为新房市场销售的传统旺季,自8月起,房企纷纷加大了推盘量,加之今年市场下行,房企出于销售业绩和资金回款压力,大多数采取快销,优惠促销力度也有所加大。此外,三季度起,伴随着二三线城市限购政策的逐渐放松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从房企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来看,前9个月目标完成率超过60%的有12家,至9月,恒大目标完成率已达到89.3%,超额完成目标已无悬念。

  不过,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沪深两市共计51家上市房企公布三季报业绩预告,其中,17家房企预告净利润亏损。剔除数据公布不全的房企后,净利润同比下滑企业达25家。据克而瑞研究统计,前三季度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前50名中,近六成房企的销售均价较上半年出现下滑。其中,销售均价降幅在10%以内的房企有26家,占比一半以上。而降幅在10%以上的企业有6家,涉及融信、绿城等房企。

  四季度迎来窗口期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10月会因为政策红利刺激积压需求释放,数据相对可能乐观点,但去年同比数据太高,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告别黄金十年,2013年将是历史高点,很难突破。9月30日,央行松绑信贷政策后,各地市场因为处于假期,体现出的市场表现不一,但相比9月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升温。长假期间,新建商品房、二手房热度都有提高。但政策的影响还要看后续落地的细则,整体判断,四季度将好于三季度,下半年将好于上半年。

  “四季度还将是品牌房企的窗口期。在当前市场回升的情况下,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品牌房企,再加上消费者对它们提价的预期,更会推动品牌房企的去库存化。”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表示,四季度窗口期首先会体现在部分二线城市,其次为一线城市。从黄金周得到的信息也是如此,部分二线城市表现良好,比如南京,在限购限贷放松的刺激下,市场迅速提升,成交量井喷;杭州在两次限购放松和阿里上市效应的多重刺激下,也走进了小阳春;而今年以来一直表现比较稳定的武汉、合肥和郑州也将有较好的表现。对于一线城市来讲,由于限购短期内无法取消,其市场表现要稍逊一筹,但限贷放松对一线城市刚需和中高端物业的刺激也非常明显。而三四线原本就不受限购的影响,限贷放松对他们的刺激不大,所以这轮三四线城市仍将面临较大压力。此外,这波调整也会有黑马城市表现较好,特别是部分前几年供求压力相对较大但市场容量不小的城市,如无锡和常州,预计在四季度会有较好的表现。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