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降息后广深现抢房热潮 专家:现在是购房最好时期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1月25日 16:10 来源:央广网财经 参与互动(0)

  【导读】央行降息后广州深圳周末重现抢房热潮,广州底价拍出今年新地王。经济之声评论:楼市“全面回暖论”言之尚早。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央行两年多来首次降息,受到降息直接影响的楼市自然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在9月央行推出首套房优惠政策后,降息又在房地产市场掀起一阵热潮。

  就在昨天,也就是央行宣布降息后的首个工作日,广州就以底价产生“地王”——规划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白云区华南快速路红云涂料化工厂地块,以64.5亿元的总价成交,折合楼面地价每平方米1.4万元。在成功地把这块巨无霸地块卖出后,广州市今年的土地出让金账面收入已经达到826亿元,超额完成全年800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任务。

  央行降息,市场做出的反应已经不仅仅是暗流涌动,一些购房者已经利用房贷“打折”的机会积极入场。上周六,深圳三个新开盘项目总计1500套新房入市,看房者超过5000人,销量过千套。广州也有9个项目加推,吸引5000名购房者到场。

  在降息的背景之下,楼市会借机出走“冰封期”吗?有市场人士做出了乐观的判断,认为降息会对楼市形成重大刺激,是绝对利好。不过,考虑到楼市目前正焦灼于如何去库存,开发商即使大力推盘,卖个红红火火,也未见得必定赚个盆满钵满,回笼资金才是眼下的着意点。而降息对楼市的刺激作用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说楼市就要全面回暖,恐怕言之尚早。

  今年以来,许多地方楼市成交萎缩、库存高企,多个大中城市房价出现持续环比下行。不过,随着取消限购、放松限贷等一系列提振楼市的政策执行,10月以来楼市跌势已经有所放缓。降息算得上“锦上添花”的一笔吗?资深房地产专家韩世同分析,这次降息更多的意义在于促进成交。

  韩世同:降息的确对市场的成交带来非常火爆的情形,现在舆论把2009年还有2012年降息之后房价大幅上升作为一个依据,但是实际上2008年我们有4万亿大规模的投资,再加上10万亿新增贷款的规模,大规模放贷,稳增长时期地方政府也有大规模投资,降息只是一个辅助手段。目前经济形式和金融环境跟当年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采取的措施,应对的策略也不太一样。现在降息当然被市场广泛接受,包括股市很多地产股的下行,这种表现的确对促进成交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要开发企业借机抬升价格,反而会错过降息所带来促进成交的机会。

  成交量上去了,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可能水涨船高。眼下正值冬季,楼市的春天会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吗?韩世同认为,眼下不应该夸大降息对楼市的影响。

  韩世同:在目前这种势头的鼓舞下,开发企业在拿地的这个势头上可能会更加好一点。事实上,央行的降息来的比较突然,它表明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还是很大,金融环境并不是这么平稳。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会不会一枝独秀?就因为降息和新政就触底反弹?需要进一步观察,如果这些状况能够得以持续,显然是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但是据我的判断,如果没有伴随大规模的放贷和投资,单靠降息,效果不一定能够持续当长时间。

  经济之声:在放松“限贷”、降低住房公积金门槛、取消限购等一系列提振楼市的政策之后,央行宣布降息,又给楼市打了一针催化剂。按照以往的经验,货币手段是刺激楼市需求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这次降息可能会加速楼市去库存。那么能不能判断,主要城市房价将会止跌企稳?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对此作出解读。

  杨红旭:我的观点很明确,楼市最冷的时候已经过了。接下来市场会复苏和回暖,但是复苏和回暖有区域差异和结构差异。区域差异就是一线城市先回暖,部分二线城市后回暖,然后是三线、四线城市全国性出现复苏。按照时间和成交量而言,9月以来一线城市已经回暖了,二线、三线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成交量都会慢慢趋于回暖。所以就成交量的观点而言,一线三季度是最低迷的时候,四季度成交量会上一个台阶,全国的成交量在未来半年之内就会见到底部。关于房价的话,现在看全国的房价还在跌,尤其全国70个城市的房屋价格指数,环比下跌。我预计明年二季度,全国平均房价会由跌转涨,出现拐点,区域分化。第二就是节奏,我认为目前全国各个城市库存比较大,一些二线城市压力比较大,库存压力大就意味着供求关系关系不太容易发生由供大于求,到供不应求的逆转。这需要一个比较慢的节奏,因此这轮市场的复苏和回暖,将比2012年还要慢一点,比2009年更慢,它的复苏反弹是一个慢节奏的。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