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配合老旧院落改造 居民推倒自家“违建”

2014年12月17日 10:41 来源:成都晚报 参与互动(0)

  地处成都市核心区域的青羊区,是我市的老城区之一,辖区面积小,人口基数大,老旧院落多等问题一直让人头痛。草市街道玉带桥社区小福建营巷15号院的居民彭蓉,前段时间把搭在自家楼下的一处“违建”给拆了,这本来是当初单位分房时补给她的,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但为了支持街道改造小福建营巷,她很“豪爽”地“推倒了”自己的房子。在草市街道打造小福建营巷的过程中,像彭蓉这样积极配合社区工作的例子不在少数。

  改造样板:草市街道玉带桥社区小福建营巷15号院

  改造老院落社区

  临街铺面穿“新衣”

  玉带桥社区是典型的老院落社区,辖区内80多个院落有61个属于老旧院落,为积极推行老旧院落改造,社区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公平协调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改造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了群众的赞成。社区的小福建营巷虽然不长,却有9个老旧院落,每一个规模都不大,其中还有几个是“三无(无门卫、无物业管理、无管理组织)院落”。

  如今的这里,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干净整洁,这条3米多宽的巷子门口建了一个仿古的大门,门牌上刻着“小福建营巷”几个字。巷内两侧临街店铺是青瓦朱漆,铺门口还修了一排古朴典雅的朱栏,商家们自觉地不再占用公共空间。改造之前,这条巷子每天中午都是一番“热闹”景象,旁边的各种饭馆纷纷把桌椅摆在外面,车来人往,让本来就不宽敞的街道几乎“无处下脚”。

  改造“三无院落”

  自拆靠墙“偏偏儿”

  居民彭蓉所在的15号院就是个典型的“三无院落”。院子里只有两栋楼,院门内,一条5米宽的过道被违建占去了三分之二,这里面就有彭蓉搭建的一间房。玉带桥社区书记刘素英至今记忆犹新。她说,虽然是“违建”,但是彭蓉的这间房却有存在的理由。当年彭蓉父亲所在的单位给他分房的时候少分了几平方米,于是双方达成协议,允许他们在院子里靠墙处搭一间房以弥补损失。

  面对街道社区花大力气重新打造小福建营巷的决心时,彭蓉和她年近7旬的母亲开始还是很支持的,但一说到改造要拆自己家的这个堆放杂物的“房子”,她们非常抵触。社区工作人员先后四次找到母女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识大体的彭蓉母女主动将这个“偏偏儿”(四川方言,指靠墙搭建的简易房屋)拆除,并且没有提任何其他要求。“如果我们不主动拆除,将会影响整治工作的开展,况且这房子搭在院子里确实影响美观。”彭蓉说。

  和彭蓉一样,89岁的杨敦林大爷把自家在院子里喂的鸡、鸭也处理了,卖盒饭的刘大姐一家也不在院子里摆摊了,改成了外卖……在居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配合下,改造中,9个院子的所有违建都由居民自己拆除,这给改造工作顺利推进打好了基础。

  改造样板:草堂街道草堂路社区133号院

  “三无院落”智能化 提升安全感

  截至11月24日,青羊区已将79个院落纳入了“老旧院落”整治计划——目前在老旧院落改造中“华丽变身”的,还有草堂街道草堂路社区133号院等多个大院。

  除了拆除全部违建、粉刷外墙、规划停车位、休闲区等院落改造的“必修课”外,青羊区还率先在草堂街道等五个街道的六个社区进行试点,将老旧院落的监控设施与网格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进行整合接入6411平台,通过监控系统联网实现“门卫、社区、街道和区”四级联控,实现“四只眼”看院落的功能;门卫室还安装了带有语音对讲功能的摄像头,确保监控系统范围内的人、事、物都能全方位、全时段有效管控;形成了区域内技防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居民的安全感也大大提高。

  改造样板:新都区新中路131号大院

  曾经“望而生畏” 今成和谐家园

  通过“三无(老旧)院落”整治,我市各区院落环境面貌情况大大改善,群众有了安全感、幸福感,和谐指数也显著提升,比如位于新都区最繁华的商业路——新中路131号大院。这是一个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院落——筒子楼。以前,脏乱的环境、旱厕、灰色的水塔,还有一排排久未修茸的平房,将整个大院填得满满当当,令人窒息。

  如今,这个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筒子楼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欣苑。走进大院,花间走廊、休闲广场、健身器械错落有致地融入到绿化之中。在充满时代特色的筒子楼里,楼道全被重新粉刷,每层的旱厕全部改造,连门卫何大爷也深有感触:“我原来的门卫室是个烂瓦房,还漏雨……现在你看哇,专门给我修的门卫室,两间宽敞明亮的房子,一间住人,一间厨房,不仅墙刷得粉白,连窗户都是不锈钢的……”

  记者快评

  从青羊区到新都区,记者从数个老旧院落一路走来,居民们洋溢着的幸福笑脸无不是对这项民生工程的肯定与支持。

  在新都区东环路305号大院,80多岁的秦长顺大爷在文化墙上画了一幅“八骏图”,栩栩如生的骏马,用奔腾的脚步去追赶幸福的明天象征着以往“脏、乱、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在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十个老旧院落的改变,不仅体现在硬件上,也体现在软件上——老旧院落改造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了新突破,也将在构建群众积极参与、自主自愿、共建共享机制上形成新亮点,这也必然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生活更加幸福。

  ●新闻背景

  为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在2015年至2017年三年时间里,计划对我市主城区(含高新区)范围内的1500个老旧院落进行改造工作,将老旧院落打造成“形象提升、配套完善、管理到位”的和谐共同体。

  成都晚报记者 余星雨 摄影 李豫龙

【编辑:陆肖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