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澳内地置业:横琴楼市成首选 致房价迅猛上涨

2014年12月19日 09:4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18日零时起,珠澳两地之间的横琴口岸正式实施24小时通关,至此,内地与澳门人员往来真正实现“无缝对接”,两地融合将更加紧密。

  诸多港澳客近期再次选择内地置业,珠海横琴新区成为这拨置业潮的首选。业内人士认为,横琴新区“24小时通关”、“首付贷款享受中国澳门低利率”等利好因素是横琴新区房地产市场在整体弱势的环境下局部利好的原因所在。

  项目到澳门仅需5分钟

  12月5日,在阴沉的天气中,记者走访了横琴新区华融·琴海湾项目。该项目对面即珠海通往中国澳门的横琴口岸,据悉,12月18日该口岸将实现24小时通关,而从该项目到中国澳门仅需要5分钟。

  在华融·琴海湾销售中心,记者发现一辆持有中国澳门和珠海的双牌照轿车正从项目驶离。孙先生是这些持有中国澳门双牌照的“车主”之一,他现在已经在横琴新区的琴海湾项目置业。他来自澳门,是一位金融业的从业者,从考虑到最终做出购买决策,他只用了不到4天的时间。

  他在澳门有着丰富的购房经历,所以在琴海湾的购买决策,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他告诉记者,促使自己快速做出购买决策的,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第一是自己往返内地与澳门之间从事业务,确实有实际需要,也看好横琴新区的未来发展前景;第二是可以享受和澳门同等的低利率贷款政策;第三则是横琴新区的房价即便是在目前的水平,也仅有澳门平均房价的一半左右。

  孙先生的朋友何先生,在琴海湾项目做起了邻居。他也是金融从业人士,说起在这里置业的原因,除了价格因素外,粤港澳之间未来方便的交通连接,是他考虑的主要因素。由于其所在公司的业务需要其长期往返于广东、澳门、香港之间,因此,未来将连接三地的粤港澳大桥,可以实现他的开车通勤往返,生活十分便利,而横琴新区则是最为便捷的连接点之一,况且这里的房价要比香港低上3倍之多。

  横琴房价迅猛上涨

  据记者观察,华融·琴海湾项目已经建成了几栋高层板楼和不少双拼别墅,多数楼栋外立面已经做好。此外,项目附近还有去年迎来第一批新生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获悉,整个横琴岛三年前处于荒岛状态,但近两年变化非常大,去年基础设施建设见成效,今年则已经非常成熟,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建成,横琴长隆酒店开业。而随着横琴口岸24小时通关等各类政策性利好逐步落地,横琴新区的首个商品住宅项目华融·琴海湾的房价也一路迅猛上涨。

  “项目去年下半年开盘,当时销售均价约为2.5万元∕平方米,现在双层别墅项目仅剩少量房源,销售单价为7万元-10万元∕平方米;高层板楼一期二期则早已售罄,现在推出的房源销售均价为4.2万元∕平方米。”该项目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高层板楼每平方米的精装修标准是4000元,另外还赠送家电。

  显然,这意味着横琴新区的房价每平方米上涨1.5万元左右。对此,有消息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2013年该项目将要销售时,珠海市中心海景豪宅销售均价仅3万元∕平方米。当时,业内预测,华融置业预售价格维持在9000元∕平方米才会有市场。

  “我们的客户主要来自中国澳门居民,比例高达70%以上,与对岸的中国澳门房价相比,即使卖到4.2万元∕平方米,也低了近一半。” 华融置业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附近其他的商品住宅项目主要购买力也来自中国澳门。

  多房企抢滩楼市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处在开发当中的经济特区,横琴新区的商品住宅用地非常稀少,升值空间非常高,这也是多家开发商争抢进入横琴新区的动力。据记者了解,在来横琴新区购房的中国澳门居民中,投资和自住需求同时存在。

  “确实有不少中国澳门投资客。”上述华融置业相关人士向记者如是透露。在这种背景下,中海地产、K2地产以及本地房企华发股份均在横琴新区摘得土地,目前其项目正在销售,部分高层公寓房价甚至高达4.2万元-4.9万元∕平方米之间。不过,与华融置业相比,这些房企进军横琴楼市稍微晚了一步,其拿地楼面地价都高达近2万元∕平方米以上,而华融置业凭借其先天优势获得的土地成本相对较低。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改革(横琴)论坛上,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向记者表示,“我们搞房地产跟别的企业不一样,我们把不良资产变为优质资产。”他表示,用收购重组方式获得不良土地资产,而不是以在土地市场上举牌斩获土地,这样能充分提升这些资产的溢价能力,在市场逆周期下实现顺周期发展。只有不断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整合盘活各方资源,在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提供更加良好的人居环境。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