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光源里棚户区将改造 告别“一块木板隔开三代人”

2015年01月26日 16:20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当地居民将改善住房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棚改中。

原本就不宽的胡同因各家接房间更加狭窄。

  今年被称为本市完成新一轮棚户区改造目标的关键之年。

  南二环内,北起白纸坊东街,东至半步桥胡同接半步桥街,西邻右安门内大街,南至里仁街西段接宏建南里西、南边界范围内,就是光源里棚户区。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一片片低矮的平房好像一块洼地。因居住面积不足,让居民开始想着办法扩建房屋,几乎每家都接出一块面积,作为厨房或是卧室。本就不宽的胡同变得更加狭窄,不到一人高的木制储物间横亘在胡同中。

  面积狭小,卧室、餐厅、客厅都在一间屋子里,无法明确分开,两代人合住在一间房子中的情况并不少见。对于棚户区改造,许多居民都十分欢迎,能够住上条件更好的楼房,让他们开始对改造的期望颇高。而在期望中,同样有着对棚改的忧虑。

  家家搭房间怕雨又怕火

  身处光源里棚户区改造范围的宏建南里,一栋二层的简易楼沿街而建,简易楼西侧则包裹着一片低矮的平房。

  低矮的平房前,用木板胡乱拼搭在一起的小棚子,成为居民老刘家的储物空间。如此的储物空间在整个棚户区中常常出现,“家里的面积太小,住人都困难,更别说放东西了。”虽是白天,但是老刘的家中仍需点着灯才能有些光亮,房屋面积一共不到20平方米,屋子里已经堆得满满当当,一张圆桌立在墙边,为了节省空间,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打开。

  在原有房屋前搭出的一间房,是老刘十多年前开始动手的,盖房的原因很简单,孩子大了,房子不够住了。“孩子大了,总不能还跟我们睡一起,就只能搭出一间房让他住。”老刘周围的邻居中,搭建的小房也越来越多,搭建的房屋从最初的小厨房变成了卧室。

  53岁的老李是宏建北里的老住户,“从我几个月大的时候就住这,一直到现在。”老李家的房子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20多年前,接出了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小房间,“后来又接出来一间,把以前院子的空间都占了。”

  老李在家里安装了淋浴器与马桶,与老刘昏暗的房间不同,老李在接出的房子棚顶安装了一块玻璃,“这样就亮堂多了,像我这不用出去上厕所的,在这片还很少。”老李颇为自豪地说,房屋的加盖都是他一手设计的。

  宏建南里中二层的简易楼房与平房间,一个垃圾堆中堆满了五颜六色的垃圾。一名居民说,遇到雨天雨水就裹挟着垃圾顺着胡同流进她的家里。这名居民家虽然收拾得干净,在房顶和墙上仍有多处修补的痕迹,让她最发愁的就是雨天。“房顶每年都得翻修一次,但一到下雨天还是避免不了漏水。卫生状况也不好,离垃圾堆不远,各种各样的烦恼也就跟着雨水一起来了。”

  排水不畅,每遇大雨棚户区中便大量积水。居民常用沙袋挡在门前,阻拦想冲进房间的雨水。

  “除了水,最担心的就是火。”一名居民说,一些木板搭起的小房子,一间挨着一间,一旦发生火灾,便会很快连在一起。“胡同那么窄,又堆着东西,消防车想进来都难。”

  25平方米挤5口人的日子不堪回首

  顺着半步桥街一直往南,工地上吊塔林立、喧嚣而热闹的场景便不复存在。街道两侧遍布着低矮的平房,一排叠着一排。沿街的平房都被开发成门市,多数是小饭店。

  为了给儿子接出一个睡觉的地方,王玉德在自家前盖了一间五平方米的小房子,只能容下一张单人床与一台电暖气。寒风顺着窗缝钻进屋里,没有暖气,屋子里的温度很低,王玉德不停地搓着手,微微地摇晃着身体。

  挤在棚户区的日子让居民张先生不堪回首,不到25平方米的房子里最多的时候住了5口人。他的父母和孩子们睡在一起,他与妻子住在外面搭出的一个小间中。说是房间,与父母与孩子的房间仅仅有一张木头隔板,“我们家是很典型的棚户区居民,收入不高,房子空间又小,只有三代人挤在一起。原有的房子与接出来的房子中间,用木板才把这两个空间隔开。”

  张先生在两年前,在附近租了一套房龄很老的楼房,一家三口过上租户生活,“经济上的压力肯定很大,但是孩子也大了,学习也需要一个空间给他,我们再跟父母住在一起也很不方便。”

  “最开始没有孙子的时候,我和老伴儿到了晚上就出去遛弯,或者到邻居家聊聊天,等他们睡了我们再回来。”张先生的父亲说,昏暗拥挤的房间里,吃喝睡都在一间屋子里,各种味道总是混杂在一起。“改善住宅环境和条件当然好,一家好几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确实太小了。”

  居住拥挤的困扰也让宏建南里的老杨发着愁,他家是一间18平方米的平房,算上加盖面积,一共二十三四平方米。打工的儿子单位有集体宿舍,只有周末才会回家,“回来了也不在家住,晚上就又回去宿舍了。”老杨站在胡同口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对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也十分憧憬,“这样的房子都影响儿子找对象,谁不愿意要好房子啊。”

  李大爷许下的两个心愿

  棚户区改造,对于老刘来说,像一针强心剂,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期望。

  此次改造的范围包括,光源里一至五巷、宏建北里、宏建南里、右安门内大街16号20号,白纸坊东街20号24号、半步桥街1号3号,半步桥胡同5号甲5号、7号、9号等。改善项目范围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涉及人口2500余户。

  去年9月,社区的工作人员来到老刘的家里,登记了房屋的面积与户籍人口,在征求他的意见时,老刘毫不犹豫地说:“改造我肯定同意,谁不想住好房子?”

  同样的征求意见与登记调查也在老李所在的宏建北里进行,对于改造,老李举双手赞成,“说实在的,住了这么多年了,改造一下住楼房,我们都赞成。”同样的赞成声音在他的邻居中也频频出现,“聊天的时候,大家对改造都是充满期待的,也都很憧憬。”

  棚户区中的几个旱厕,让居民尝尽苦头,夏天带来的刺鼻气味,雨天随水而流的污物。69岁的李大爷说,年龄增长后生活开始不便,“我就两个愿望,一个是不用出去上厕所,另一个是可以在家里洗澡,不用去浴室洗。住上宽敞明亮、有水有煤气的楼房,是我这个岁数人都盼着的事儿。”

  王女士在房子南侧接出了两间小房,一间作为厨房,一间作为孩子的卧室。52岁的她已在宏建南里居住了40多年。“现在有一些人都从这里搬走了,不是在外面有房子,就是出去租房子,因为这里的环境确实越来越不好了。住在这有一半的人都是租房的,做小买卖的。”只有一间平房的王女士,将改善住房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棚改中。

  原址回迁与异地安置的纠结

  入户的调查之后,老李便再未得到更加确切的消息。何时改造?如何改造?他只在新闻中见到了不多的报道。“按照什么标准改造,现在还没有人跟我们谈。”在老李看来,经过自己的改造,房间中已具备了淋浴与马桶,三口人有两间卧室,居住条件在周围的邻居中属于中上水平。

  老李也常在胡同口与老街坊谈论着“棚改”的话题,“现在还不知道是按照户籍人口,还是按照房本面积来算。”老李说,如果按照房本的面积,很多房子或许改造后只能得到一套一居室楼房,“那这样的话,改造改善的目的就打折了,因为现在通过改造扩建,我已有两间卧室,能够住上三口人。如果搬到一居室里,卧室少了一个,这样还能算是改善吗?”

  住在宏建南里的老刘,同样想着这样的问题。“改造改善都很欢迎,但是原址回迁如果用现在的面积,只能换一套一居室的话,那就更住不开了。”他说,如果想增加面积,虽然会有低价购买的机会,但是同样需要付出十几二十万元,“住在这儿的很多都是低收入的人,很多人拿不出这些钱。虽然住房改造改善了,但一下子让我们的钱没有了,这样的方式就值得考虑了。”

  异地安置可以获得更大的面积,但老刘仍旧有些不舍,“搬到郊区的房子可能会大一些,但是生活上就遇到了很多的不方便,医院、交通都可能是问题。”

  棚户区简陋的居住条件让许多“老棚户”倍感无奈,同时也对搬进楼房充满期待,“将来我们可能需要搬出住了几十年的小平房,但真要告别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心里还是会有丝丝留恋。”

  正在召开的北京“两会”上,西城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梁昌新介绍,2015年年中,西城区将全面启动枣林南里、菜园街、光源里等成片棚户区改造项目,共涉及6000户居民。J209

【编辑:陆肖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