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西班牙华裔校长:推动中西学生双向交流

2014年07月13日 17: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电 题:西班牙华裔校长:推动中西学生双向交流

  中新社记者 陶煌蟒

  “我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能和孩子们处在一起,陪他们成长,看他们进步。”西班牙尼豪中文学校华裔校长赵鸯琴与记者聊到孩子们时,绽出最自信的笑容。

  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近日举办的汉语夏令营中,一群来自西班牙的孩子展示了他们编排已久的中文节目,并向台下就坐的五十七中校长刘晓昶及该校交流的师生们,汇报数日来的学习成果,而这群孩子正是来自赵鸯琴的尼豪中文学校。

  “来中国短短几天,孩子们的汉语口语水平都提高不少。”赵鸯琴告诉记者,在西班牙当地,有太多对中国语言和文化充满兴趣的人,学中文已不仅仅是华裔的专利了,而尼豪中文学校的名字便是取自中文“你好”的谐音。

  1975年出生于西班牙的赵鸯琴是第二代华裔,父母虽早年移居西班牙,却并没有让她对中国产生陌生的感觉。

  “父母为了事业无暇照顾我,就把我送到了北京的叔叔家,虽然我在西班牙出生,却的的确确是在中国长大的。”赵鸯琴说,由于与学校老师相处的时间比较多,于是从小便萌发了“当老师”的念头。

  几经转折,在留学清华大学后,赵鸯琴回到了西班牙,并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阿尔卡拉大学担任中文教师,圆了多年来的夙愿。闲暇之余她还充当中西双语翻译。

  随着接触的当地华人与西班牙人越来越多,她意识到一个问题:“大部分华人新移民都听不懂西班牙语,同时,越来越多的西班人想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

  就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办一间中文学校教西班牙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同时接待从中国来的学生,让他们也了解西班牙。

  “那天,我兴冲冲地的找到赫苏斯,说准备要开一间中文学校,而且已经招了6个学生,要他务必准备好场地。”赵鸯琴回忆说,丈夫赫苏斯被她“先斩后奏”的举动打懵了,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向这一既定事实妥协,把共同居住的“家”让给她办中文学校。

  为支持妻子的理想,丈夫赫苏斯自2004年起也把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让给了中文学校,小俩口一个负责招生与教学工作,另一个则负责后勤与运营管理,把这个中文学校打理得井井有条。

  2007年后,西班牙兴起一股中文热潮,赵鸯琴的中文学校成为当地市政府唯一认可的中文学校,不仅有正式的场地,还成立幼儿班至中学班等不同的学部,学生人数也开始暴涨。

  “现在,我们学校年龄最小的学生才2岁半,最大的都65岁了,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汉语。”赵鸯琴自豪地说,看见学生的汉语水平一天天进步,每一届学生在结业时都学有所成,她会禁不住流下感动的泪。

  2013年,西班牙尼豪中文学校与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正式达成友好学校国际间交流,双方每年都将派师生互访学习。由于交流所需费用要自付,为减轻学生负担,赵鸯琴以学校自掏腰包的方式,赞助西班牙学生赴中国进行短期培训,实地了解中国民俗与文化,同时她的学校还负责中国学生赴西学习的接待事宜。

  “我负责接待中国的学生,而我的丈夫就负责把中国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情况发到他们父母的微信里,让他们的父母放心。”赵鸯琴坦言,自己与丈夫都是诚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在中国学习的西班牙孩子,还是来西班牙交流的中国孩子,“我都尽量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种双向交流,实则是要让西班牙人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将中国学生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种子撒向西班牙。”她最后说,如今自己的微信群已日渐庞大,里面不仅有西班牙当地政府的负责人、西班牙的学生和家长,还有来自中国的家长与老师,虽然每天需要回复各种疑难,但自己就像身处在一个大家庭中。(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