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中华文化全球持续升温

2014年10月09日 10:4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华文化全球持续升温
    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二大学孔子学院的14名法国学生在湖北经济学院学习茶文化。(图:人民视觉)
    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教师向小学生传授书法。(图:人民视觉)

  9月27日,孔子学院10周年。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中国元素”与“中国故事”成为响彻全球的文化关键词。孔子学院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

  在这一天,遍布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的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同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体验活动。汉语教学公开课、中华文化讲座、论坛、中国歌曲比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放映中国电影、体验中华美食和中国武术……汉语与中国文化,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紧密相连。

  在这一天,我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经过多年的努力,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已取得显著成绩,“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持续升温。

  在这一天,我们也更加迫切地认识到,从“走出去”到更好地“走进去”,正成为国家汉办以及全球致力于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工作者的目标与方向。

  树立自信 所谓“文化差异”不应是文化走出去的障碍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应着婉转低沉的古筝声声,一篇《少年中国说》打动人心,荡气回肠。

  9月14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内,“孔子学院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大赛现场,一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将一篇《少年中国说》朗诵得声情并茂,那一瞬间,全场的观众,中国学生、外国学生,全部被带到文章的情景当中。在那一刻,你会由衷地感慨,所谓“文化差异”与隔阂,在这一刻,并不存在。好的作品,可以穿越国界、穿越语言,直抵内心,引发共鸣。

  联想此前曾经在海外获得好评与口碑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一句“媳妇无国界”的玩笑道出了一部文化作品“走出去”并真正“走进去”的良好传播效果。电视剧可以跨文化传播,其他的文化作品也是如此。所谓“文化差异”,从来都不应该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障碍。

  事实也是如此,在不断加快的“走出去”进程中,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了解和接受。以孔子学院为龙头,以影视剧、图书为前锋,一批批优秀国产影视剧在国外热播、精品图书在海外热卖,“中华文化热”在国际上持续升温,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取得显著成绩。

  记者了解到,自2004年兴办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以来,短短10年间,全世界已有12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85万人。在孔子学院的辐射和带动下,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已有美、英、法、日、韩等43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孔子学院已然成为展示中国的一张闪亮名片,当之无愧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宋新桂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要有好的基本态度和立场,那就是要对中华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还要继续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优秀的,能够真正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精髓的作品,通过适合现代传播、国际传播的方式与手段,更加贴近地传播出去。”

  创新方式 寻找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回顾孔子学院10年发展轨迹,一个现象耐人寻味,那就是,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由以往的派驻中国教师为主,向当今的派驻中国教师和招募本土教师并重转变。

  据了解,孔子学院发展10年来,为了更好地增强文化传播效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已为100多个国家培训汉语教师20万人次,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招收110多个国家2.5万人次来华攻读学位,培养本土师资。支持美国、英国、德国、蒙古国等8国12所高校建立汉语师范专业;资助孔子学院设立核心教师岗位,不断扩大本土教师队伍。

  “孔子学院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大赛现场,当被记者问及“你将教汉语作为你的职业,还是事业?”好几位参赛选手表达了这样的共识,“都不是。我是将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作为我自己的事,我真正热爱的事。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文化,发自内心地觉得中华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应该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所了解并学习,许多文化的精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我们要做的,只是用适合我们民族的方式表达出去。”

  是的,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寻找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宋新桂认为: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方式方法,转变观念尤为重要。对于中华文化我们要有很好的梳理和统筹,善于总结文化推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适应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现实需要,使他们更好地接受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在古代曾经领世界风骚,近代以来在世界舞台上被边缘化了,但这并不表明它自身发生了什么本质性的变化。”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丁和根说,中华文化中的精华是一以贯之的,只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使得它的光辉暂时被遮蔽了,它在新的时代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重新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丁和根认为,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困境主要是价值观的差异和语言障碍。他说,“走出去”并非机械移植的行为,而是一个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顺利展开的前提是价值观之中存有的共识。应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寻求共识,建立起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中文文献外译,以及鼓励西方人多学习汉语来解决交流工具的问题。

  形成合力 让文化传播方式“百花齐放”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了向世界传承中华文化的伟大实践。不论是郑和下西洋,还是鉴真东渡、山重水复的茶马古道、戈壁漫漫的丝绸之路,历代先贤传送的不仅仅是丝绸、茶叶、瓷器和商贾的贸易,更有价值的是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东方文明。

  有专家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它需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用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三种方式,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四方力量,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令人欣喜的是,截至2013年,我们国家已与14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国际文化组织有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在法国、韩国、埃及等多个国家建设有中国文化中心,集中力量举办“中法文化年”、美国“文化节、“中华文化非洲行”等一系列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然而,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强大合力。有学者认为,学术团体、社会组织、留学生、出境游客、华人华侨等等,这些都是展示中国形象的好“窗口”。同时还要借助新媒体力量,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实现展示的多媒体化,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立体、更鲜活。将中国文学、美术、音乐、影视、传统文化等文化样式,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效果。

  中华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传播好中华声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每个中华儿女都使命在肩。(赵婀娜 邵凯翔)

【编辑:王诗尧】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