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人议员:中新关系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关系中典范

2014年11月16日 14:37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1月19-21日对新西兰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次出访也将让中新两国的密切关系和经贸往来更进一步地得到发展和提升。近日,新西兰国会议员杨健就中新两国关系、中国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华人融入新西兰社会等问题接受了本网记者的采访。

  “中新关系一直非常得好,我们一直讲中新关系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中的典范。”

  新西兰国家党国会议员杨健曾经多次对中新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如此评价。在他看来,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新西兰的国事访问将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中方非常看重与新西兰的关系。他表示,虽然新西兰是一个小国,与中国无论是土地面积、人口比例还是经济比例上都不对称,但是习近平此次任职之后的首次访新再度证实了两国之间特别的友谊。

  “我认为就是因为中新关系很特别,中方认为新西兰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国家,是一个非常友善的有独立外交的国家,所以把新西兰当成一个特别案例。我们这边非常期待习主席的来访,我们华人社区也非常期待习主席的来访。” 

  作为一名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并在中国接受了大学教育的新移民,杨健在新西兰仅生活了十二年,就于2011年首次当选为新西兰国家党国会议员。在今年新西兰大选中,杨健再次当选议员,并成为目前新西兰国会中唯一的华人议员,谈到自己的特殊身份,以及在新西兰执政党的对华政策中起到的作用时,杨健表示,“我作为华人国会议员,在政府里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不同的,最关键的一点是我的角色我认为真是比较特别,我目前做的最多的就是促进沟通和交流。如果中新关系有问题,那么作为华人议员是有压力的,幸运的是中新关系这么好,所以我不用做什么选择。”

  杨健表示,作为一个年轻的而且自由开放的国度,新西兰对外来移民和文化采取了相当包容的态度,华人在新西兰社会中的地位也蒸蒸日上,以他自己为例,从一名新移民到成功当选国会议员,不仅体现出新西兰政府和执政党对华人的重视,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和提升华人权益的机会。

  “一方面这个国家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人都是移民,所以很宽容,我感觉在新西兰华人地位是很高的,无论政治地位,社会经济地位都是很高的,所以华人在新西兰有很多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源于这是一个非常开放公平的社会,政府层面没有歧视华人的政策,也没有歧视华人的心态。”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新西兰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二大游客来源地以及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地,因此中国对新西兰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民众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对中国的兴趣也在逐渐增加。不过杨健也表示,在近年来中国学生、移民、游客以及投资大幅涌入过程中,对当地人心理上还是会造成一定冲击,因此政府层面需要做一些调查,平衡民众心理,增加新西兰人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曾经以学者身份长期从事国际关系教学和学术研究,尤其关注中国外交关系及亚太安全的杨健认为,当前形势下,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作为一个小国,在平衡中美两个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关系时,新西兰有着自己独特的外交政策,中美两国对新西兰来说都非常重要,新西兰政府会让国家利益最大化,在平衡大国关系方面会非常谨慎。

  “他是一个可以对大国说‘不’的国家,但我们期望看到中美之间和平相处,新西兰就没有任何压力,双方关系如果紧张,新西兰有时候就会感觉有一部分要做出选择、平衡。今后的关系发展我认为,是希望看到中美关系不断改进改善不断加强和平相处,但如果说有问题,我们会秉着我们国家利益来做一些衡量,但原则上讲,我不认为新西兰会选择一个大国,对抗另一个大国。”

  而在谈到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作用时,杨健表示,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在国际上发展很快,国际影响力增加,但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还是有限,跟美国相比,还不完全是一个全球性大国,但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仍然有目共睹,因此只要能够保持内部稳定,并不断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会不断上升,中国的崛起是有基础的,所以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国家往上走的时候对现有一些体制关系带来冲击,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实力被逐渐认可,一些矛盾会比较容易解决的,我相信中国会保持往上的态势,我想中国有很大机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来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记者 任芊)

【编辑:丁文蕾】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