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青田文化礼堂接地气 成“空巢”侨眷精神家园

2014年12月25日 18: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丽水12月25日电(记者 胡丰盛 通讯员 丁谨之 张尚伟)“冯垟的男人是一条龙,冯垟的女人是一只凤;冯垟人爱舞龙凤灯,舞出河岸柳丝迎春风;舞出绿水青山一幅画,舞出满田鲤鱼红……”连日来,在浙江省青田县仁庄镇的冯垟村,每天早晨和傍晚天气的时间,仁庄镇冯洋村龙凤灯队都会聚集在村文化礼堂里,伴着铿锵有力的民乐,舞起七彩的龙凤灯。

  “要不是老吴,龙凤灯舞早就失传啦!”村民都如是说。他们口中的“老吴”,正是冯垟村的西班牙华侨吴贵权。

  上世纪90年代,返乡的吴贵权先后自垫经费15万余元,重新挖掘、整理已失传的龙凤灯舞。从设计服装、制作彩灯,到编排舞蹈、重新谱曲,吴贵权事事亲力亲为,最终让这种源自南宋年间的传统灯舞重现在村里的文化礼堂,并成功列入浙江省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青田的文化礼堂中,归国华侨扮演着约半数以上的文艺骨干角色。

  上个月刚刚结束的丽水市农民乡村艺术节中,65岁的捷克归国华侨林浙泸带领着山口村的文艺团队,以自编自导自演的手语节目《习主席寄语》捧回了金奖。这个出国前曾学过越剧、放过电影的文艺老青年,如今已是村文化礼堂中的文艺骨干。兼任排舞队、百鸟灯队、乐器队等16个团队艺术总指导的他,还是文化礼堂的管理员。深受外国开放文化影响的归国华侨们,带头上台、积极组织排练、发动群众,让更多人走入文化礼堂,享受文化生活。

  青田文化礼堂的服务对象,大多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侨眷。“兄弟姐妹和孩子都出国去了,过去只能一人在家,实在闷得慌。”正为青田县文艺汇演紧张排练的汤垟村村民刘秋勇回忆说。自从村里的文化礼堂落成,装有落地大玻璃的练舞房让她结识了一帮喜爱歌舞的小姐妹,也成了她最爱去的地方。文化礼堂让“空巢”侨眷主动“飞出”寂寞的家,建立起热闹的新圈子,有了自己精神家园。在常住人口100%为侨眷的方山乡石前村,村文化礼堂还为留守的侨眷儿童布置了温馨的图书阅览室。

  归国华侨还是青田文化礼堂中“送文化”的主力军。65岁的旅德华侨陈耀东是活跃在文化礼堂中的青田本土社科专家。他用一口本地方言普及华侨文化,已受邀在阜山乡陈宅村、温溪镇学神村等5个文化礼堂授课。除此外,青田还组织华侨参与县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与全县农村文化礼堂结对,提供志愿服务。意大利归国华侨周鹏里,通过写生创作将美术带入乡村;西班牙归国华侨尹伊,常年为村民提供免费书法培训,走乡串户写春联、送书法。截至10月底,服务队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约50次。

  山口村、汤垟村的文化礼堂加入了欧式建筑元素,显出几分欧陆风情;石前村文化礼堂的展陈板块上,则可读到本地华侨创业的传奇故事。文化礼堂中不仅有随处可见侨味元素,其兴建的背后还有华侨捐资出力。据统计,自2013年青田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青田全县共有高市乡高市村、油竹街道雅岙村等10余个文化礼堂收到来自侨团、华侨的捐资,共计80多万元,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华侨约达100人。(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