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条家传越南婴儿背带见证归侨日渐红火的生活

2015年02月13日 14: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南宁2月13日电 题:一条家传越南婴儿背带见证归侨日渐红火的生活

  作者 蒋雪林 钟建珊

  一条越南婴儿背带,背了两代四口人——这是发生在广西崇左市扶绥县渠黎华侨林场越南归侨陈春莲家的故事。

  记者见到陈春莲的时候,是在今冬的一个午后。今年65岁的陈春莲,用具有越南特色的婴儿背带,背着孙儿在归侨新村里散步。

  “这条绣着菊花和狮子的越南背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的母亲送给外孙的第一份礼物。”陈春莲说,1979年,她用这条背带将大儿子从越南背回了中国。“现在,又用来背孙子了”。

  陈春莲回国之前生活在越南广宁省,父亲为华裔,母亲是越南人。陈春莲一共有13个兄弟姐妹,在家中她排行第八。如今在世的尚有8个兄妹,分散在广西、福建、海南、法国、美国等地。

  “从回国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和家人天各一方,我们从广西东兴入境,我随丈夫被安排到了广西扶绥县渠黎林场,我母亲和几个兄妹被安排去了福建的一个农场。”陈春莲说。

  “我们回国三十多年,兄弟姐妹一直没法团聚。2014年7月,母亲去世一周年之后,在世的兄妹在福建相聚了一次。”陈春莲说,母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实现全家人团圆的夙愿。

  去年,陈春莲一家住进了三层楼的侨场新居。搬家之后,旧的东西都扔得差不多了,唯有背带被留了下来。团圆的念想在难以实现之后,背带这老物件就成了陈春莲想念故乡和亲人的寄托。

  背带见证了陈春莲一家颠沛流离的生活,也见证了陈春莲日渐红火的日子。“现在比起刚回国时生活好多了,那时我们住棚户,如今住进了小洋房。”陈春莲说。渠黎华侨林场侨居工程自2005年启动以来,目前已经进行第一、第二期建设,共建成住房464套和一批临街商铺。

  ?陈春莲一家的生活,是广西众多归难侨生活的缩影。?广西侨办主任冯祖华表示:“广西是归难侨安置大省,全区共安置来自印尼、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的归侨20万多人,仅越南归侨就有十多万人。”这些归难侨大多像陈春莲一样,居住在条件较艰苦的华侨农林场。广西正在努力让归侨侨眷告别破旧的瓦房,搬进崭新的高楼。目前,广西华侨农林场内已新开工建设危旧房8701户,完成建设3522户。

  冯祖华说,为了改善归难侨的生活,广西正在深化华侨农林场的改革。广西安置的归侨多为东南亚归侨,在中国和东盟升级双边自贸协定的背景下,广西以侨为桥,加速华侨农林场的改革。

  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南宁市后,利用毗邻东盟的优势,广西已成功实施了武鸣华侨农场的改革,这个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现已变身成“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属国家级开发区。2014年,开发区财政收入达7.17亿元人民币。

  陈春莲所在的渠黎华侨林场也在实施改革,2004年初开始动工建设的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就坐落在侨场内。产业园是共青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也是崇左市三大工业园区之一。中共扶绥县委副书记、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张卫东表示,将借鉴武鸣华侨农场的成功改革经验,让侨场的发展装上腾飞的翅膀。(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