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客家人的“祖地”乡愁别绪 “女儿林”寄托乡情

2015年04月07日 10: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龙岩4月7日电 题:客家人的“祖地”乡愁别绪

  作者 钟旖

  清明时节,45岁的新加坡华人江丽花回到“客家祖地”福建省永定县的南江村探亲。寻常的扫墓仪式结束后,她扛锹上山,在一片“女儿林”里找到20年前出嫁时自己亲手栽下的松树,为它锄草、浇水。

  宽约50米、长约2500米,栽有近900棵松树的“女儿林”,是湖坑镇南江村的一道别致风景。据说,400多年前开始,村中女子为感念父母往返山路到田间劳作辛苦,在出嫁办喜宴当天由兄妹或父母陪同,在山路旁栽下一棵松树,希望父母去劳作路上有一块林荫地能歇脚,也用此方法寄托故土乡情。

  “每年女子回娘家时,都会上山照看自己种下的树,看是否长大一点,并换上新红布,寓意幸福吉祥。”沿石阶而上,树腰裹着的红布条随风摆动,南江村文书江建波告诉中新社记者,“女儿林”经过几百年的衍育,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林,也成了出嫁女子的“乡愁林”。

  “祭祖扫墓是件很有味道的事。”永定县下洋镇富川村里,从小在土楼里长大的胡军十几岁时就跟着胡氏宗亲上山祭拜,“大大小小几十人,正午时将祭拜完后的猪、鸡、鱼等贡品煮来分着吃”的场景,让他记忆犹新。

  正是凭着一份割舍不了的乡愁,2011年,42岁的胡军在外打拼归来,回到了从小居住的“水源楼”里,开办起“农家乐”。

  沧桑与厚重并存的土楼里,酒香阵阵,大红灯笼高悬在木质走道,孩童在厅堂笑闹……“我想还原我记忆中的土楼生活,保留住山水、民风。”经过两年时间的经营,富川“一甲土楼”休闲旅游度假村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胡军离他的“乡愁梦”又近了一步。

  旅居香港35年的罗萍是从福建连城县走出的“道道地地的客家人”,在外主要从事老人护理院的经营管理工作。出于思乡之情,已至古稀之年的罗萍除了主持香港福恩敬老院有限公司的日常工作外,还出任香港连城同乡会会长。

  2013年,罗萍同另一位港籍人士陈伯安一起回到家乡,以“公建民营”的方式,打造了龙岩市同心圆(香港)护理院,主要接纳需要医养结合、护理为主的老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老传统需要我们一起弘扬”,罗萍这样解释她的“乡愁”。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十是“客家祖地”福建武平县下坝乡大田村钟氏一族共同祭拜先祖的日子。天刚微亮,钟氏宗亲一众百余人就开始张罗起来,妇女们往箩筐里放上祭品、豆腐、鞭炮和洒了鸡血的花纸,准备挑担上山。

  其实,农历二月初九时,各个家庭已经完成了对自己家祖的祭拜,这次要拜的是钟氏最早迁徙到此的共同先祖。

  “感念先祖是万万不能遗失的信仰,客家人对祖宗的崇拜与生俱来。”身着迷彩服、脚踩胶鞋的钟德彪是从大田村走出的客家乡贤,离乡三十年,年龄渐长,乡愁越浓,“我都会回乡祭祖,家乡的点滴变化都让我开心鼓舞”。

  “下山时我对着山头喊了几句吉祥话。”钟德彪笑着告诉记者,“就让山风送去对宗亲们的思念吧”。(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