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裔毕业生面临“最难就业年” 是去是留困扰多

2013年06月25日 10: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6月25日电 题:华裔毕业生面临“最难就业年” 是去是留困扰多

  作者 王盼盼

  “中国是现在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和许多同学希望在这里居住、工作。再加上我们是华裔学生,我们的‘根’始终在这里。”阿根廷华裔留学生袁奕蕊对记者说起临毕业的心情。

  统计显示,2012年共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留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在经历几年的寒窗苦读后,也像所有中国本土学生一样,正遭遇着“史上最难就业年”。

  5年前,袁奕蕊操着不自信的中文,和哥哥结伴来北京读书。在完成一年的语言课程后,她顺利考入清华大学,修读法律系。

  在阿根廷时,袁奕蕊读的是双语学校,以西班牙语和英语授课,只有每周六到当地华侨开办的中文学校上一天中文课。

  “北京的确是片很‘养’人的土地”。袁奕蕊认为,华裔青年最大的优势在于语言。“我们大多熟练掌握几门外语,留学结束后无论留在中国还是回到住在国,语言的优势让我们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

  在袁奕蕊看来,回中国寻根、求学是她成长最快的几年,因为赶上了快速发展的中国。她说自己已经习惯了在中国的生活,决定留在这里发展。“我是华裔,与中国的情感是割舍不掉的。”

  马来西亚华裔留学生李枚嬨2008年9月来到北京,学习一年汉语后,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今,4年过去了,李枚嬨正忙着毕业答辩和办理各种回国手续。

  “我还是决定回到马来西亚工作,我的家人、朋友很多都在马来西亚。我有中文、马来文、英文的语言基础,加上来中国的留学经历,回国后在中马贸易公司找一份工作,应该问题不大。”

  大三的时候,李枚嬨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中文沟通能力,于是,她尝试勤工俭学。“暑假的时候,我到一间面包店找了一份兼职工作。在办理了健康证、开通银行卡等前期手续后,我被安排到总公司面试。因为我的华裔面孔,他们起初并不知道我是外国人。但当总公司得知我是马来西亚籍后,却没有给我这次工作机会。”

  后来,李枚嬨又应聘了几家公司,得到的答复都是“很抱歉,我们不招聘外国人”。

  像李枚嬨一样,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学生蔡慧钏即将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在面试了几家用人单位后,也得到了类似的回应。

  在国内举办的一些面向外国留学生的专场招聘会上,记者了解到,许多外国留学生(包括华裔留学生)毕业后,一旦决定留在北京就业,选择的意向单位多为外资企业,尤其是所在国企业的在京分公司。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第七条中明确,外国人就业须具备下列条件:外国人从事的岗位应是有特殊需要,国内暂缺适当人选,且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岗位;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具有从事其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工作经历;无犯罪记录;有确实的聘用单位;持有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其他国际旅行证件。

  其中,“有确实的聘用单位”一项,对很多华裔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正如李枚嬨、蔡慧钏的境遇一样,很多用人单位并不具有聘用外国人从业的资格,即便有,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年”,企业对聘用“洋雇员”也会有诸多考虑。

  是去是留,根在何处,困扰着这些华裔毕业生。他们渴望在中国工作、生活,但也面临重重障碍。值得欣慰的是,留学生留学期满毕业回国,在积累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后,他们仍可以就业者的身份来华发展。(完)

>华文教育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