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尼华裔陈意权:华文教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2013年06月29日 10: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印尼华裔陈意权:华文教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由国务院侨办与上海市侨办主办的2013年“寻根中国 相约上海”印尼华裔青少年春令营日前在此间举行。陈意权(前排左一)率领坤甸中学20余名学生参加。 薛乾震 摄

  中新网上海6月29日电 题:印尼华裔陈意权:华文教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作者 叶艺勤

  27岁的印尼华裔陈意权从事华文教育工作已6年有余,今年是他第三次作为志愿者带领20余名青少年回来参加“寻根中国”活动。

  “华文教育是我生命的一部份,是我的理想。”谈起与华文教育的渊源,陈意权满是感慨。

  时光倒回到1999年,陈意权的姑姑从香港致电其父,建议让他去中文培训班学习中文。“我有一位远方亲戚以前是开办中文培训班的,1998年改革开放之后,他‘重操旧业’。我在父母的‘逼迫’下,顺理成章成为这位远亲30多年后的第一批20个学生中的一员。"

  起初,陈意权对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培训班的学习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晚上一个半小时,在坚持了约两个月之后,他发现了中文的奥妙,也被每个汉字后的故事深深吸引。

  由于当时还没有教材,培训班用的是远亲偷偷藏了30多年的12本台湾版课本。这20多个学生花了整整三年半的时间学完全套书籍,可看懂了繁体字却还是不会开口说汉语。

  “我们平时都是说印尼语、客家话、潮州话、粤语、福建话……没有语境让我们说汉语普通话。”陈意权顿了顿,“还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用黑色塑料袋包裹着课本上下学,小心翼翼不敢让当地人看见。一直到了一年以后,在身边听到、看到的中文越来越多,我们才把这‘习惯’改了。可以说当时在印尼学中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高中毕业后,陈意权离开故乡西加省坤甸,去了雅加达打工一年。由于不想放弃中文,再加上希望担任中文教师一职,他向西加华文教育机构申请了“贷学金”,在坤甸市的汉语教师培训班学习了两年,其中包括拼音、简体汉字等内容,并于2009年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深造一年,目前仍在攻读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教育的函授班课程。

  谈起为何来京深造时,陈意权说:“在那年的汉语教师培训班的结业典礼上,中国驻雅加达大使馆的领导刚好来考察,他看到有这么多印尼华裔想从事华文教育工作,当场就提供了80个学生奖学金的名额,让我们自由选择中国的某个城市深造一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我自然就来了。”

  2010年,陈意权学成返回坤甸,顺利就职于坤甸中学,担任初二年级的中文老师至今。“又是一个初二。”他笑称,“这也算一种缘分吧。自从当年我初二时‘被迫’学中文后,我的人生道路就不一样了。”

  如今,陈意权与表姐、表妹都是印尼当地的华文教师。他向记者透露,自己每月教书、给学生补课加上培训班上课,大概约有4000元人民币的收入,而普通公司职员的收入不超过1500人民币,华文教师的地位亦日益提升。

  “越来越多的华裔青年踏上了华文教育这条道路。国务院侨办、汉办等机构也从教材、师资培训等方面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与鼓励。作为华文教师,我们最大的成就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对中文感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他如是说。

  陈意权说,他很喜欢来中国,曾去过广州、武汉等地。“我觉得每个城市跟汉字一样,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故事。等以后老了,我希望能回来养老。但是,在我还未老之前,我想创办一个中文培训班。虽然我的父辈不会中文,但是我们会了,我们的下一代也要会”。(完)

>华文教育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