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肿瘤标志物异常不代表一定有病 听听专家怎么说

2017年11月01日 09:36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 
重医大附三院,医生们给患者陈先生做手术。 医院供图
                重医大附三院,医生们给患者陈先生做手术。 医院供图

  一般体检与肿瘤筛查区别大

  肿瘤那些事 且听专家说

  又到年底体检高峰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体检中加入肿瘤筛查的相关项目。肿瘤筛查中标志物超标就一定是癌症吗?体检中发现了结节就是有肿瘤了吗?重庆晨报记者针对体检中的此类问题,专访了重庆市肿瘤医院健康体检与肿瘤筛查科主任张海燕。

  1

  肿瘤标志物异常

  不代表一定有病

  分析: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筛查中的重要参考指标,但个别指标轻度异常不一定代表就是有病,只是一定要引起重视。”

  常见的几种肿瘤标志物中,甲胎蛋白(AFP)是体检中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检查项目,如果明显增高极可能是肝癌,但部分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也可能出现甲胎蛋白增高,妊娠期妇女甲胎蛋白增高,则是生理现象。所以,如果甲胎蛋白轻度升高,不用太过紧张。

  再如癌胚抗原(CEA),主要针对结直肠癌、肺癌、胰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相关癌症病人的癌胚抗原数据明显异常。但部分良性肿瘤、炎症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等,也可以见到该指标轻度升高,但升高程度远远低于恶性肿瘤。

  结论:

  如果肿瘤标志物只是轻度升高,超过正常参考值不是太多,发生肿瘤的可能性比较低,可考虑进一步检查。

  如果检测值升高比正常值高出25%以上,则提示可能存在肿瘤,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如果肿瘤标志中重度升高或多项指标持续升高,则提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很高,应尽快就医。

  2

  乳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

  是否恶性肿瘤看分类

  分析:

  张海燕介绍,在身体不同部位发现的结节,诊断标准也不一样。各类结节的判断都有自己的指标,人们要学会看懂体检报告中关于结节的专用名字。

  虽然每家体检医院的要求和规范不一样,但目前,重庆的正规医院医生都会按照影像征象和经验进行分类。比如是甲状腺方面的检查,就按“TI-RADS”进行0~6类的分类。乳腺方面的检查,就按“BI-RADS”进行0~6类的分类。

  结论:

  两类专业分类中,如果在体检报告中看见分类在1类及1类以下,就不用慌张,说明相关部位检查没有结节。分类在2类和3类,则说明结节为良性可能性很大,只需要按照医生要求随访。但如果分类标注在4类及5类,患者就要格外注意,这说明结节的恶性肿瘤风险大,需要立刻通过穿刺或直接手术等相关手段,进一步判断结节是否恶性。如果分类标注为最高的6类,则说明已经确诊为恶性结节。

  看懂这个分类结论,体检者再结合自己病史、体征等情况,就能明白自己的身体到底是怎样一个状况,进行接下来的身体管理。

  3

  肺部结节判断

  大小不同方法不同

  分析:张海燕指出,肺部结节结构复杂,分为实性结节(结节内部有填充物)和非实性结节。

  但肺内实性结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良性结节或钙化性结节,一类是性质不确定的结节。对于性质不确定的结节,又分为小于5毫米、5~9毫米、大于10毫米三种不同情况。

  结论:一般而言,如果小于5毫米,只需要每年复查低剂量CT即可。如果结节在5~9毫米,可3个月后复查,如果未增大,可每年复查;如果发现增大,就需要活检进行临床干预。

  如果结节大于10毫米,则要尽快联系专科医生,用相关专业手段进行判断或临床干预。

  对于非实性的肺部结节,则建议立即请专科医生进一步检查诊治。

  4

  肿瘤筛查不能盲目

  分析:

  张海燕提醒,普通体检并不能代替肿瘤筛查。肿瘤筛查前,医生会参考风险评估结果,仔细询问被检查者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史等,针对具体情况做相应的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检查,“比如直系亲属患有直肠癌,医生会建议体检者做结直肠镜检查。”

  结论:

  因为肿瘤筛查是针对性极强的项目,张海燕也提醒人们,不要盲目跟风,“肿瘤筛查的一个重要对象是肿瘤高危人群。”包括,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通常包括三代以内的直系或旁系亲属患恶性肿瘤的病史);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例如长期大量吸烟、长期酗酒、药物滥用、长期过度劳累、严重营养不良、偏食等;职业因素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群;生存环境遭污染的人群;遭受特殊微生物感染的人群,如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等。本报记者 石亨

  不同年龄段 要重点筛查不同的肿瘤

  20岁后的女性 要开始做宫颈HPV以及细胞学检查,进行宫颈癌筛查,该办法是目前最有效的、简便易行的早期发现宫颈癌的办法。

  30岁后的女性 要注意乳腺检查。喜欢饮酒的男性应注意肝脏的检查,每年做一次肝功能、腹部彩超以及甲胎蛋白检查。

  40岁后 尤其是抽烟的人,应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对早期发现肺癌有积极意义。此外,还应对胃癌进行筛查,包括胃蛋白酶原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胃肠镜检查等。40岁以上的女性应每年做一次乳房体检,妇科(宫颈及子宫、卵巢)检查。肝炎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检查腹部彩超、血清甲胎蛋白、病毒DNA以及肝功能。

  50岁后 有结直肠息肉,结肠癌家族史,腹泻、便秘、便血史的人最好做结肠病变的筛查,这个年龄段做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则可以及早发现前列腺癌。

  -案例

  吞咽困难他忍了20年 没想竟然“熬”成癌

  一个月前,63岁的陈先生到重医大附三院呼吸疾病中心看病。说起这个病,陈先生认为是“老毛病”了。原来,早在20年前,陈先生就发现自己在吃东西的时候有异物感、梗阻,吞咽也困难,但这种情况来得快也去得快,只在吃东西时出现,平常并无大碍,所以也就没有引起陈先生和家人的重视。

  这20年间,因为总是在吃东西的时候感觉喉咙里卡着东西,陈先生也想了不少办法,难受了,就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尽量避免吃一些过冷过热和刺激性的食物,就当“养生病”养着,但并没有什么改善。直到一个月前实在“忍不了了”,陈先生才来到医院。

  听了陈先生的病史,医生意识到情况可能不妙。重医大附三院呼吸疾病中心汪天虎副主任介绍,胃镜检查结果显示:食管内有了新生物,再结合CT与钡餐检查结果显示,陈先生食管扩张,贲门处狭窄。多种病症已经到了不得不手术的程度了。

  汪天虎团队随即对陈先生实施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参与手术的王睿副教授介绍,他们在手术过程中看到,陈先生的胸腔内食管扩张,水肿严重,食道巨大,一触碰就出血,已经相当脆弱。最终不得不将整段食管切除掉了三分之二!

  而活检提示,陈先生患的是食管鳞癌!

  一个自己眼中的小毛病,为何最终发展成癌症?

  据王睿副教授介绍,陈先生20年前的症状,其实就是常见的“贲门失弛缓症”,这个病是因食管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导致食物无法顺利通过、滞留于食管,逐渐导致食管张力减退、蠕动消失及食管扩张的一种疾病。

  这个病可以通过内镜解决,切开松解肌肉,解除肌肉痉挛即可,创伤小恢复也快。但因为陈先生没有进行治疗,食管在长期炎症和反复刺激下,最终发生癌变。

  王睿提醒大家,小病及时就医是对自己负责最好的方式。

  本报记者 顾晓娟

【编辑:姜雨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