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网购狂欢后的冷思考

2013年11月18日 15:2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11月11日被称为“光棍节”,而从2009年至今,经过4年的炒作,“双十一”多了一个新的寓意——网络购物狂欢节,已成为卖家和买家共同的盛宴。去年的“双十一”有业内人士估计,主要电商当天整体销售额超300亿元。而今年,仅淘宝天猫一家电商就产生了350.19亿元人民币的消费。如果单从交易量的角度看来,狂欢节不可谓不成功。

  从表面上看,“狂欢”的各方都因此获利,消费者得到了低价商品,电商得到了销售额,快递业获得了订单,厂商也卖出了商品。然而,如果我们对“狂欢”所带来的繁荣进行冷静分析,也许结论并不那么乐观,也许这个“狂欢”并没有真正的赢家。

  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消费者被假定为理性人,他要购买商品,必定是该商品可以满足他的某种需求。而在“狂欢”中,消费者趋于非理性,往往会因低价购买可有可无,甚至根本没有用途的商品。这不仅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更透支了消费能力,将给诸多行业带来“侵略性和透支性”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会进入调整期,要恢复元气需要经过很长时间。

  其次,竞相打折势必导致商家获利微薄。很多商家为了备战“双十一”需要大量备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完全售出,剩余库存成了致命之伤。同时,对于商家和快递而言,单件成本随着销售量呈先减低后上升的趋势,当容量和服务跟不上销售的时候,成本不是降低而是增加了。也正因为此,调查显示,去年“狂欢”中,很多商家销售额高达50万元,但利润只有1000多元。而今年,各大快递公司甚至开启了“空战”模式,紧急征调了100多架飞机。

  最后,这对于传统零售商更是摧毁性冲击。一些传统品牌已经逐渐将线上作为重点,纷纷在第三方平台开设网上品牌旗舰店,传统零售业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

  对于这种“狂欢”,我们更应该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这更多地反映出由于流通环节过多导致消费成本居高不下,欲求不满的消费者面对偶尔的“狂欢”难以淡定的现实。就长远而言,更应该通过改革释放出更多红利,让商品流通成本不断压缩,真正实现以内需带动经济发展,而不能寄希望于一时的“狂欢”。

【编辑:吴涛】

>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