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江泽慧:推动绿色事业的践行者(2)

2013年12月05日 13:39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一个平台 占据一席之地

  50年来,江泽慧始终坚持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在木材科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1999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原科委主席、前国际木材科学院院长周石榕博士等同仁的推荐下,江泽慧被推荐为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这为她荣获国际木材科学最高荣誉,摘取该学科领域的“诺贝尔奖”奠定了基础。

  利用国际木材科学院的这一平台,她的研究视野从此更加开阔,始终瞄准该学科的前沿,更加紧密地与世界同行开展合作交流。

  1994年,在她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与南开大学共同主办,首次在中国召开了国际木材解剖大会。

  2003年,以她为院长的中国林科院承办了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大会,让国际木材科学界的科学家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木材科学的发展,这不仅为中国木材科学家在国际木材科学院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坚实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对于木材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和学科团队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虽然,江泽慧已是我国木材学科领域最杰出的女科学家,但她的科研脚步并没有停息,而是开辟创新,推动我国竹藤产业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汉堡大学的沃特·李斯教授到安徽农业大学做了一次关于竹子的生动演讲,使江泽慧初步了解竹材,从而引发她对竹材科学的研究,并为其后来的科研给予了重要的启示。

  为积极倡导重视和高效利用我国丰富的竹藤资源,江泽慧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竹藤组织,总部设在北京。

  作为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江泽慧积极推动把亚、非、拉生产国和欧盟消费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吸纳进来,在保持竹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联合、协调和支持竹藤的战略性及适应性研究与开发,增进竹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

  “国际竹藤组织为我国稳定亚、非、拉友好关系、开展政协公共外交、扩大国际交往话语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2年,江泽慧主编了目前竹藤材科学领域的重要工具书—《世界竹藤》中英文图书,这也是我国关于竹材和藤材基本特性和应用研究较为全面的丛书。

  2006年,又和她的团队完成“竹质工程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在她的倡导下,国际竹藤中心在北京承办了竹质工程材料研究的国际会议,与会代表就竹质工程材料研究问题进行了很好的研讨,美国农业部邦办皮尔森与江泽慧教授就“细胞壁计划”研究前沿课题进行了交流。

  为弘扬竹文化,发展竹产业,江泽慧多次到浙江、湖北、江西、湖南、江苏、安徽、福建等地调研,并提出加强优质品种资源培育研究、应用高新技术发展竹材深加工等建议,在国家采纳后,已上升为国家重要产业战略规划。

  国际竹藤组织成立15年来,江泽慧的研究工作重点逐渐从木材转向竹材,并积极提倡“以竹代木”,用丰富的竹子资源加工成竹质工程材料,来替代优质木材,既节省了宝贵的森林资源,还对促进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目前,江泽慧和她的团队主要致力于竹质工程材料的开发及应用研究,主要是在竹子结构与性能、竹质工程材料开发与应用、竹材防护和竹子增值利用四个方向开展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半个世纪的辛勤付出,江泽慧站在了国际木材研究领域的最高舞台,“国际木材科学院杰出贡献奖”这一枚勋章,当之无愧。

  授奖仪式上,国际木材科学院主席雷纳·沙门教授高度评价了江泽慧教授过去50年来在木材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在促进中国与国际同行在该领域学术交流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国际木材解剖学会前任主席彼得·巴斯教授热情地称赞她是“国际木材科学研究领域最杰出的女科学家”。

  “江泽慧教授获此殊荣,不仅是中国林业的光荣,也是中国林业综合科技影响力的体现,”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要在林业战线,特别是青年林业科技工作者中,大力弘扬她奉献林业事业的精神,为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新发展做出贡献。

  回顾自己走过的50多年研究历程,江泽慧谦虚地说,自己在某一个学科中,并不是最优者,并寄语年青一代,“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不付出辛劳是不可能的,要热爱自己的专业,有奉献精神,能吃苦耐劳、坚持不懈。”

  建言献策 收获累累硕果

  坐在京九线的列车上,沿途望去,我们会看到铁路两侧郁郁葱葱,林木茂密,景色宜人。

  这就是江泽慧倡导发起的“京九铁路沿线绿色经济带”建设成果。当年,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向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后,被国家发改委采纳立项,才有了这铁路沿线两侧各50公里的生态经济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双赢。

  自1998年,江泽慧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以来,认真履职,全面完成政协交办的各项重要调研课题,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了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积极作用。

  当问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对国家该有何担当?对建设美丽中国又有怎样的贡献?

  “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江泽慧铿锵有力地说。

  为摸清我国湿地现状,她多次赴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从黄河三角洲东营到连云港、盐城丹顶鹤和大丰麋鹿栖息地,再从常熟沙家浜到上海崇明岛东滩,进行调研工作,并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发言,对我国湿地保护和工程建设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2005年初,中央作出“加快治理京津冀风沙源”的战略部署。为支持以科技支撑为主体的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江泽慧带领调研组从北京城区至怀柔、河北怀来、丰林、御道口直至塞罕坝,深入到小坝子乡风沙源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提出以“网格绿化+财政扶持”的治沙模式,被国家采纳推广后,经过五年努力,京津冀风沙源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还率团深入到广西、贵州石漠化地区进行调研,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概念和具体建议,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在她的建议下,国家发改委专门对广西、贵州、云南等石漠化地区实施了生态治理专项工程,成效显著。

  我国花卉产业起步晚,技术含量低,为研究国外先进培育经验,江泽慧多次组织专家论证,运用调研报告、专项建议、提案等多种形式,向国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成功举办了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推动我国花卉产业快速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已成为农民致富的朝阳产业。在江泽慧的领导下,成功取得了青岛、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A2类)的举办权,并正积极推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A1类)的成功申办工作。201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江泽慧担任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组委会副主任和执委会副主任。

  森林是地球之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我国森林资源相对不足,城市森林建设滞后,江泽慧就提出在切实保护好我国东北、西北、华南及长江中上游原始森林的基础上,率先倡导发起了“关注森林、保卫绿色”行动,继而又提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提高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天然林保护补偿机制”、“兴林抑螺”等若干建议,均被国家采纳,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6年,在江泽慧的组织下中国设计并建造的“中国唐园”,运用中国传统的江南园林造园手法,融合唐代园林风格与佛教文化,将自然山水风景浓缩其中,经国务院批准参加了在泰国举办的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得室外国际展园评比一等奖,已捐赠给泰国作永久保存。

  “许多高层美籍华人感叹,美国素以融汇世界文化而著称,然而提到中国,许多美国人仅仅想到唐人街,提到亚洲文化就是日本的樱花节。美国需要一座真正反映中国园林艺术的‘中国园’。”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园林文化,打开一扇让美国人民了解中国、走进中国的窗口,中国要在美国建造一座能真正折射出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园林。

  作为中美共建中国园项目中方总执行人,江泽慧从立项到现在,十年中,一直殚精竭虑、坚持不懈做了大量工作,使中国园得到中美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连续被纳入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清单,赢得了“生态外交大有可为。”

  如今,为建设美丽中国,江泽慧又积极地奔波在生态文化建设大道上,并成为其倡导者。

  “必须弘扬传统文化,繁荣先进文化,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江泽慧认为,以文化为纽带,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

  在她的积极倡导和筹备下,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她担任该协会会长,并开展了“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和“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受到广泛欢迎,让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责任渗透到全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为建设美丽中国、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据了解,我国第一本生态文化期刊《生态文明世界》杂志最近发行,江泽慧与我国著名生态学教授彭镇华先生合作编著的一部中国万首咏竹古诗词《绿竹神气》,中英文版一百首古诗词已发行。同时,还开展“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活动,让中国的生态文化走出国门。(本版组稿 胡利娟)

【编辑:吴涛】

>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