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体潜能已达极限?外媒:未来世界纪录突破靠科技

2018年07月23日 15:34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人体运动潜能已达极限?外媒:未来世界纪录突破主要靠科技

  参考消息网7月23日报道外媒称,体育比赛的胜负常常决定于分秒之间,这使得它越来越依靠科技实现突破。

  据俄新社报道,运动员通过训练保证竞技水平,科学家则负责利用科技手段发挥运动员潜能、帮助他们战胜对手。那么具体是如何做到的呢?

  装备很重要

  1896年,美国人托马斯·伯克创造了第一个田径男子100米的世界纪录——12秒。如今,该项纪录由牙买加人尤塞恩·博尔特保持,他在2009年跑出了9.58秒的成绩。尽管差距只有2.5秒,但这背后浓缩了运动科学10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

  例如现在的跑道是在沥青地基上摊铺聚氨酯制成的(以前是在压实的土地上跑,蹬地更费力),运动员也穿上了特制跑鞋。专业跑鞋贴合足部曲线,减少了对关节和韧带的冲击。鞋垫和鞋底之间的填料让运动员可以更有力地蹬开起跑器,进而提高自己的比赛成绩。

  在跑鞋上“做文章”有时会被拿来与另一种“科技兴奋剂”——国际泳联禁用的鲨鱼皮泳衣(因为它“为运动员提供了额外优势”)作比较。这种全遮体无缝泳衣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首次亮相。聚氨酯材料和难以察觉的气囊使它能减少24%的水中阻力。因此,在北京奥运会的游泳项目上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36枚金牌中有33枚被穿着鲨鱼皮的选手获得。

  科学家认为,未来世界纪录能否再度突破将由科技含量更高的运动服决定。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家马克·丹尼在英国《实验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人体已经几乎达到生物力学极限,现代人最多只能再把100米跑纪录提高0.1秒。

  保养是关键

  报道称,尽管有科学家认为人类几乎已经到达了自身的极限,但运动医学家和营养学家仍在努力突破人体的生物力学极限。个体饮食训练系统和特殊保健技术的结合帮助世界级运动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

  莫斯科谢切诺夫国立第一医学院运动医学和医疗康复教研室主任叶夫根尼·阿奇卡索夫说:“在顶级水平的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能否得金牌常常是百分之一秒的事。这方面当然少不了运动医学。医生不仅能确定运动员何时达到身体巅峰、最佳身体负荷是多少,还能制定迅速高效的伤后恢复方法。目前这项工作属于尖端科学,运动医学家发明和试验的方法之后可以用于普通医学,造福成千上万人。”

  比如,富血小板因子(一种在新生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就是在运动医学中率先使用的。肌肉或韧带受损的田径运动员会注射从自身血液中提取的富血小板因子。它可以帮助运动员迅速康复并投入训练,使还处在巅峰竞技状态的运动员免于脱离训练、状态下滑的风险。

  神选中的运动员

  报道称,近100年来,田径界发生了另一个重大变化——运动员多数来自非洲。在短跑项目上,牙买加人举世无双。在中长跑上,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人傲视全球。

  格拉斯哥大学专门成立了研究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牙买加田径运动员的国际中心,组建了运动遗传学领域的(用遗传和突变来解释运动员好成绩的科学)首批研究团队之一。

  第一个“运动基因”——ACE基因是英国人休·蒙哥马利1997年发现的。他证明,这种突变基因的携带者拥有更优秀的速度和力量,但也容易患上一种严重的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2004年,匈牙利著名足球运动员米克洛什·费赫就因为这种病在球场上猝死。

  基因决定体育项目

  报道称,如今已经有170多种与运动天赋有关的基因被发现。比如,耐力基因PPARGC1A可以确定最适合运动员的负荷量,速度基因ACTN3决定田径运动员适合专攻哪个项目:短跑、长跑还是马拉松。

  俄联邦生物医药署物理化学医学科研临床中心分子遗传学实验室正在研究ACTN3和其他指向运动天赋的基因。该实验室研究基因突变与运动成绩之间关系已有两年。在参与研究的150人中,既有世界级和国家队运动员,也有普通的运动健将。

  实验室负责人爱德华·格涅罗佐夫介绍说:“我们分析哪些基因影响肌纤维的组成。人体有3种纤维:快肌纤维、慢肌纤维和中间纤维。它们在骨骼肌里的比重取决于基因,在一生中不会改变。运动专业化就取决于此。比如,重视爆发力的短跑运动员快肌纤维比较多,而重视耐力的长跑运动员慢肌纤维比较多。”

  科学家研究了受试者的肌纤维样本。现在,生物信息学家通过基因芯片分析这些基因组,试图破译基因密码。这是该项目最复杂、最激动人心的阶段,因为它的发现将在未来帮助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伊始就确定自己的专攻方向。(编译/贺颖骏)

【编辑:张燕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