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藏族海归扎根牧区做“多余人” 建“防熊基金”

2014年02月17日 16:37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藏族海归扎根牧区做“多余人”建“防熊基金”

  人类学界有个关于“多余的人”的典故:“一个人类学家到社区去做家庭谱系调查,他问一个当地人家里都有谁?那个人说有我、我的父母、老婆、儿子和女儿,还有一个人类学家。”这是因为人类学提倡到实地研究、开展田野调查。

  今年28岁、出生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一个藏族村庄的才让本是一名“海归”。2012年毕业归国后,他怀着到一线从事环保事业、为家乡多做贡献的理想,成为了环保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参与到三江源的保护实践当中。

  在驻点青海省玉树州哈秀乡岗日村,他正是让自己成为当地牧民家“多余的人”的方式,取得了当地牧民的信任,通过对上百户牧民的调查及反复探讨,建立起了保护当地棕熊的“防熊基金”,为缓解当地牧民和棕熊之间的冲突建立了一座有益的桥梁。

  藏族海归到了环保一线

  才让本毕业于美国理德大学(Reed College),专业是文化人类学。

  “大学四年我一直有一个理念,就是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才让本说,

  临近毕业时,才让本遇到一个参与环保一线工作的机会,对此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

  朋友问他,为藏区服务的民间环保组织有很多种,很多是在城市里的,你为什么要到基层农牧区,扎根一线去工作?才让本说:“只有一线的牧区才能让我更靠近家乡。”

  2012年7月,才让本来到青海省玉树州哈秀乡云塔村,加入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三江源保护工作。

  “学生时期,只能利用寒暑假做调查,投入精力有限,现在作为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全心投入其中,也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人类学提倡实地研究、田野调查,但是在大学四年的过程中,才让本却发觉自己经常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读他人写的田野调查笔记,再加上当时受到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反思思潮的影响,才让本对很多理论知识提出质疑。在一线的环境里,这些看似“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人类学提倡当地人的观点,所以还没到村庄,我就树立了要想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正确地了解当地人的观点、想法的理念。”才让本说。

  但是,要得到当地人的观点也是有条件的。首个需要克服的障碍就是方言的问题。虽然才让本是藏族,但是他来自青海的安多农区,而在康巴牧区,生活习俗、方言方面都很不一样。才让本起初还以为,可以给同事当翻译,但是“去了牧户家自己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好在坚持半年以后,方言基本不再是问题。

  不过,更大的困难是,“要真正地跟当地人同吃同住,他们才有可能把你当成其中的一员,跟你谈很多平日里不提的话题,”才让本说。比如,考察一个牧业村,理想的状态是住一个完整的牧业周期,这样才可以完整地参加村里的文化活动、宗教仪式、公共事务等。

  慢慢地,在这个过程中,才让本与同事走访牧户,到牧民家里做访谈和调查,逐渐了解了牧民对当地生态问题的看法、解决思路等,并试着推动村民行动。

  “我成了那个多余的人”

  找准方向,成为才让本从事环保事业的重中之重。最初,他和同事在岩塔村做岩羊监测培训,科学团队的成员把监测表、监测的逻辑写出来以后,才让本负责翻译成藏语解释给当地的老百姓。

  可是,几个月的三江源调查生活,才让本觉得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分散,“都是在不同的点跑一跑,不是到那个村庄做个调查,就是到这个村庄参加某个活动,自己并没有从头到尾持续做完一件事情”。他感觉有点失落,这样继续走下去值得吗?

  直到他向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讲述了自己的困惑,受到点拨的才让本明确了自己进入社区,推动社区环境保护行动的道路。

  于是,才让本来到云塔村的邻村岗日村。

  进入岗日村之前,才让本就根据社区环保的参与模式,制定了两个目的:一是了解村民的保护需求,了解老百姓想做什么样的保护工作,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外界支持,讨论以后试图推动老百姓做保护行动;二是研究当地的神山圣湖,了解其中的禁忌文化对当地的生态保护起到了什么作用。

  岗日村有一座叫“嘎布拉香”的山神,当地老百姓在虫草采挖期间并不挖山上的虫草,而且还派了两个巡护员住在山上制止别人采挖。2013年5月中旬,才让本来到山上,了解巡山的工作,并且收集当地山神的故事。

  每天早上,两位巡山老人中,一人会在石山上刻玛尼,另外一人则去巡山,看有没有打猎或挖虫草的人。在午饭和晚饭后的休息时间,才让本就会跟他们做一些关于神山圣湖文化的采访。

  才让本和同事每天都会花上两三个小时来做这样的采访,7天下来,总共积累了20多个小时的视频记录。

  “我其实就是那个多余的人,”才让本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与牧民一起生活,然后成为那个家庭谱系里‘多余的人’。”

  建立“防熊基金”

  为更好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才让本跟岗日村的领导商量,决定成立一个村级环保组织——村民资源中心。

  岗日村有3个社,下设有20个组,每个组选出两个人,再加上书记、社长等共45人,组成了一个村一级的资源中心。才让步与资源中心的成员一起讨论制定了岗日村的保护计划和规章制度。

  制度中有一条规定:“如果发现村民打雪豹、棕熊这样的动物,会罚款一万到两万元,充当公共资金。”

  可是,对于岗日村村民来说,一个棘手的问题正是有关熊的,再具体来说,就是“熊进房”。

  “熊进房”主要发生在虫草季节(6月)和牧民搬迁到夏季草场期间(7月~9月)。这段时间,冬季草场的房子里不住人,但存有大量的食物,所以熊会进去找寻储藏的食物。这种“熊进房”的现象在哈秀的每个村逐年增多。

  截至2013年8月,岗日村已有33%以上的牧户有熊进房的事件发生,也因熊进房而发生过报复性猎杀。去年,一些村民在房屋里设了陷阱,抓住了一头进房的熊,之后村里的一些男子用石头把熊砸死,以除后患。

  才让本在调查时发现,当地人大多认为“其它弱小的动物是需要保护的,但是熊太可恶了。”有些老百姓特别担心,害怕熊的胆子会越来越大,进而伤害到人。

  为了减轻牧民的损失,减少牧民和棕熊之间的冲突,才让本计划在哈秀乡成立一个解决“熊进房”问题的“防熊基金”,通过与牧民讨论、引进外界的技术资源,制定出一些因地制宜的防熊方法并在全乡推广。

  目前,通过村民资源中心推动,岗日村的6户牧民家已经采取了建立防熊电围栏、高端铁丝围栏和加固门窗等措施。

  但是才让本说,防熊的力度和扩展范围还不够,很多牧民依然遭受熊进房带来的损失,同时熊也依然面临着报复性猎杀。他希望通过公募建立防熊基金,进一步扩大保护范围,以此减少牧民的损失、缓解熊面临的威胁。

  故事才刚刚开始

  《圣地颂》是赞美当地神山的诗,通常由高僧和学者所写。才让本离开岗日村前的最后一天,两位巡山老人也要求他写了《圣地颂》。

  才让本写的《圣地颂》里有一句是这样的:“您是雪豹、棕熊、岩羊等野生动物的极乐天堂”。

  看到这个,两位老人很疑惑:为什么这样写?在山神的文化体系里,这些动物都是山神的财富,山神可以拥有他们。

  才让本解释说:“雪豹也好,棕熊也好,岩羊也好,这些都是国家级的保护动物,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动物保护好,能体现这个地方的生态价值,也可以对神山起到保护作用。”

  直到这时,两位老人才透露,其实村里有一个人是打雪豹的,他在黑市里做雪豹骨头、皮毛买卖。而之前,才让本在村里做调查时,是不会听到这样的信息的。才让本认为,是他在村里的工作经历,让两位老人对他产生了信任,也激励了和他一起制止猎杀行动的决心。

  “因为我们这些保护方法的尝试目前还在一个初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完善。”才让本现在已再次回到岗日村,继续推动他的防熊保护工作。(甘润泽 杨广辰)

【编辑:罗渊】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