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30年间中国出口飞机1700多架 成交量超10亿美元(2)

2012年11月28日 10:54 来源:中国航空报 参与互动(0)

  海外并购实现突破

  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正如国资委主任王勇所说:“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党和国家赋予中央企业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也是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选择。”中航工业抓住人民币升值且欧美国家面临的经济危机的机遇,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实现了境外收购零的突破,国际化开拓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航工业抓住机遇,围绕产业链进行了七项国际购并,总的投入接近7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00多亿元,每年利润约13亿元。尽管购并的规模不很大,但对中航工业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的战略至关重要。

  早在2004年,原中航一集团的一位集团领导在参观美国企业并聆听了该公司通过并购不断调整企业产品结构,逐步完成技术积累后说,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到美国收购企业,那时境外并购似乎还遥不可及。

  时隔五年,2009年,中航工业西飞年完成对奥地利未来先进复合材料公司的收购,增强了复合材料制造领域份额。

  2009~2011年期间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进行了一系列国际并购。2011年境外并购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利润3.9亿元,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的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2011年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收购了大陆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和航空维修服务公司的全部股权,获得了活塞发动机技术和该公司的国际营销网络。

  2011年中航工业汽车参与联手收购美国通用汽车旗下负责转向及传动业务的耐世特公司(Nexteer),进入美国和全球零部件市场。

  2011年中航工业通飞收购西锐公司100%股权,协同国内通用飞机发展。

  截至2011年12月份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设有106个境外办事处和子、分公司,国外雇员近17000人,其中大多数都是本土招募的员工,从国内派出的雇员不到1000人。

  中航工业在境外一系列收购,对实现市场和产品协同,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具有重要意义。

  但中航工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并购一个国外企业虽然不易,而管理好这个文化迥异的企业却更加艰难。与国内运营相比,国际化经营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例如政治风险、经营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文化、管理等挑战。

  2009年12月收购的奥地利FACC公司,保留了公司原来的管理团队和管理秩序,公司不仅很快扭亏为盈,而且还实现了迅速增长。2010年,FACC(中国)公司选定了新美龙汽车内饰件公司作为合作伙伴,正式成立了合资企业,以实现ARJ21和C919配套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这家合资企业是国有资本、外资、民营资本在航空制造领域的首度牵手。

  FACC的“本地化”管理模式在其他的国际并购企业中得到复制,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保证了这些企业的平稳过渡和快速发展。

  中航工业及各直属板块从投资、财务、人员、法律、审计、质量管理等方面积极进行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模式探索和实践,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融合各地企业,用本土化文化凝聚境外员工。用跨国公司的包容和胸怀,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推动跨国公司的管理和发展。

  目前,中航工业在海外拥有50多家企业,分布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布局初步形成。

  中航工业坚持全球化发展视野,通过技术革新和对外合作,以及资本市场的并购和整合,不断扩充面向未来发展的能力版图,与国外航空工业强者的距离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再到并驾齐驱和实现超越,这个历史性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中航工业的实力得到持续提升,在《财富》世界500强的排名从4年前的426位提高到今年的第250位。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