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军区某地爆队每年排险近百次 拆弹如庖丁解牛

2013年07月09日 08:27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与“死神”共舞,每年排险近百次,一次次的惊心动魄见证着他们的高超技能和忠诚无私。

  这是一个令人放心的团队,从军事排爆到地方排险,这个由工程师组成的“高知团队”,历经复杂多变考验,无一失手。

  6月中旬,记者来到南京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地爆队,走近这群卸下“铠甲”的“拆弹专家”。记者第一眼见到工程师王清洁时,实在难以把敦实平和的他,与“高手”“传奇”等字眼联系起来。

  今年初,某部营区工地发现一批战争时期遗留的弹药,壳体已经严重锈蚀,黑火药与炸弹、地雷混在一起,情况十分危险。王清洁目光如炬,一眼就判定出弹药的类型,并亲自上阵现场拆卸清理。尽管身着笨重的防爆服,王清洁的每个动作却始终敏捷稳定,如庖丁解牛般,将一枚枚弹体拆解。最终,上百枚炸弹全部安全销毁。

  对于已成立30年的地爆队来说,这样的故事已是家常便饭。经年累月,他们游走死亡边缘,人人身经百战,无一失手。队里年纪最大的专家关中林已年近六旬,但他依然奋战在一线。所长华瑞平告诉记者,如今的地爆队不光享誉军内,更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战场上屡建奇功,成为维护地方安全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前不久,驻地发现一枚铁制“土雷”,请求地爆队帮助清除。当时,地爆队只有高级工程师张敏在位,而这天恰逢他妻子进行手术。所领导十分为难,但张敏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在妻子的手术同意书上签完字,带上排爆工具就赶到现场。

  凭借多年经验,张敏一眼就认出这是俗称“水管炸弹”的土炸弹,很不稳定,转移风险大,必须现地拆除。地方一名年轻的排爆队员想上,张敏手一拦:“这个危险,还是我来。”年过半百的张敏麻利地穿上防爆服,小心翼翼地扭动“水管炸弹”,每次转动,炸弹都可能因用力不均产生的震动而起爆。

  现场气氛高度紧张,不少人都吓得闭住眼睛,所领导更是焦急,生怕他因为家事分心。然而,张敏的内心却如深潭静幽,每个动作都拿捏得极其精准。终于,炸弹被成功处置。来不及接受胜利的欢呼,张敏又急匆匆赶回医院。

  事后有人问,妻子生死未卜,你心咋静得下来?张敏笑着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信念,我把妻子交给医生,我就要相信他们;同样,组织上把排爆任务交给了我,是对我的信任,我也要让大家放心。

  正是因为信念,队里每个人都把工作当作了生命的一部分,不断磨砺钻研。每当世界上出现了什么新型起爆装置,他们都会及时跟进研究;拆弹训练虽然充满风险,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还加大难度、自设困局。

  如今,由地爆队撰写的《未爆弹药处置手册》已经成为全军区工兵部队的必备教材,队里每个人都成为了军地拆弹领域的权威。近年来,从上海特奥会到北京奥运会再到上海世博会,地爆队参与地方重大安保任务数十次,次次凯旋。

  今年6月,为配合国际人道主义扫雷行动,地爆队4名专家受命在工程兵学院进行扫除地雷汇报演示。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他们沉着冷静,克服天气恶劣、场地泥泞等不利条件,运用自行研制的遥控扫雷车,成功引爆排除了预设的8枚地雷。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地爆队自行研制出遥控爆破艇、轨条爆破器等30多种地爆器材。其中,针对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援助和在丛林防步兵雷场开辟通路所研发的机械扫雷器,分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

  “大多时候,我们只能独自品味这种与‘死神’共舞的感受。”即将参加退休前最后一次排爆演习的关中林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原来,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几十年来,每次出勤前,他从不给家人打电话说要出任务,任务胜利完成后也不大和家人提起。关中林告诉记者,他依旧会把这次任务埋藏在心中。-臧晨 本报特约记者 胡春雷 记者 欧阳浩

【编辑:贾龙】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