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边境第一村藏民与官兵协防巡边(组图)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8月02日 14:0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军警民联防维护边境平安

  驱车出什布奇哨所,沿山路向西挺进不足十公里,距离首都北京最远,被称为‘中国边境第一村’的藏乡什布奇村,就会映入眼帘。

  这是一片群山环抱的绿洲,半山腰梯田里,成熟的青稞,在山风的吹拂下,如滚滚波浪直逼眼前。嵌入其间成片成林的黄杏、苹果、桃,以及核桃树,将一座座藏式小院巧妙地掩映于其间,恰如《桃花源记》中人间仙境的描述。

  什布奇村,这个位于边境最前沿,距离县城292公里的藏族村落,因其茂密成林的美景,有着“世外桃源”的美称。

  35岁的单增群培,是什布奇村的村长,兼任什布奇哨所护边员。“通过航图计算,我们村距离北京最远,是真正的边境第一村。”单增群培介绍,全村分为热尼、色尔工、什布奇、久巴4个小组。

  正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理,什布奇村的致富渠道,不是青稞,而是这漫山遍野的果林。每年夏,大量水果商贩,就会涌入村里。

  除了销售水果外,村民们还将多余的黄杏和苹果,以传统手艺,酿造低度的杏酒和苹果酒。据说,这种酒对健胃消食有着特殊的疗效。

  “酒香不怕巷子深”。每年,苹果和杏酒还没酿好。札达县的商家,就提前与村民签订了收购合同,酿好美酒的村民,无需四处联络,只需坐守家门等待商贩们前来收购。去年,光杏酒就酿了200多瓶。

  什布奇村很少有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除了在学校就学外,大部分都留在了家里。打马草、看牧场、栽果树、种青稞。

  “靠田收入,与在外打工收入差不多。大多数未就学的年轻人选择留在村里。”单增培群介绍。

  什布奇村,仅有一个泉眼。甘泉绕村一周,汩汩而出。吃水可以,但浇地却不够。什布奇村,每户耕地10多亩。

  “我们正给县里打报告,拟立项建一条水渠。”单增群培说,“整个工程拟投资50万元,如果从半山腰开条渠,将桑巴河里的水,绕村一周,再引入农田。村民们将会种植更多的经济林果。

  这些年,作为边境村的什布村民们,享受着国家给予的多项补助。

  “什布奇发展前景很大。”记者在村口遇到了底雅乡书记罗布扎西,39岁的他,正带着乡干部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每年十月中旬,这里最为热闹,旅游、通道的人络绎不绝。那时,印度商人就会带着藏毯、粮油、红糖,翻过海拔3500米的博珠拉山口与村民们通商。

  届时,村民们会牵着成群的牛马,与印度商人物物相易。有些村民,则提前从县城提前购置大量的鞋、帽、衣服,然后以两倍以上的价格,与邻国的商人做生意。

  “这里,自然灾害多,让村民搬下山,他们大都不愿意离开故土。”罗布扎西介绍。

  座落于山头之上的什布奇村,早在3年前,就用上了国家提供的太阳能板。每天,至少可用电12个小时。现在,每户村民都用上了电视机、功放和打酥茶的机器。

  今年初,国家给每户村民又配发了光伏电源。由于功率大,电压稳定,一些村民想买功率更大的电冰箱用用。由于什布奇村属印度洋暖流气候,温度较高。肉制品极难保存,村民祖祖辈辈以来,一直吃风干肉。

  什布奇村,座落于山腰之上。这里,是地震带。今年起,国家大力推行抗震安居房工程,鼓励村民建好房,住安全房。

  什布奇村,与同名的什布奇哨所为邻。这里,冬天路上积雪厚达近2米。过去,村民最怕冬季封山后患病。

  “现在,有病也不怕,边防军医水平高得很,经常到村里给大家巡诊。”村民曲美多杰说。前不久,曲美多杰在打马草时,不慎将小腿动脉割断,流血不止。生命危在旦夕,什布奇哨所军医连忙赶到村里,为他止血,为地区医院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大家现在生活很幸福,没事时,到县城买些东西,看看上学的孩子。”什布奇组组长曲宗卓玛说,“闲暇之余,村民会受邀到什布奇哨所组织文艺联欢,军民像一家人那样亲。”(文/贾启龙 摄影/拉顿 马军生)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