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环北极国家军事博弈渐趋白热 解冻航道成争夺重点

2013年08月05日 09:1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平静的冰川已不再平静,美俄的潜艇在此穿梭往来;冰冷的北极已不再冰冷,相关国家部署的军事基地已纷纷林立。

  北纬66°34'以北的北极地区,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片冰天雪地。但气候的寒冷并不能阻止环北极地区各国进行军事行动的热情。7月26日美国海军战争学院(NWC)组建“北极地区研究组”(ASG),目标是促使学员及海军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北极,为应对北极地区将来的挑战做好准备;据美国《防务新闻》报道,俄罗斯今年3月以来,花费数十亿美元,在该国东部和北部重新部署力量,增强其海陆空的军事打击能力;挪威总统也表示将继续增强本国在北极地区的军力,维持高水平的军力资金投入并寻求与北约更紧密的军事合作……

  纬度

  解冻航道成争夺重点

  北极地区地处北半球最高纬度,一般定义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周围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泰加林带。总面积约为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约占800万平方公里。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冬季的气温可低至零下40摄氏度,有记录的最低温度是零下68摄氏度。

  恶劣的环境阻止了技术有限的古人对北极的探索,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到了通过北极地区是从东西半球到另一半球的最短航线,尤其近些年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的航道和资源价值日益显现,其军事战略意义也凸显出来。

  早期热衷于北极航道开通的国家主要是英国、荷兰和俄罗斯,在16至17世纪,三国的探险家开辟了经过西伯利亚海岸到达远东的航线,以及从欧洲向西航行到达了格陵兰岛及哈德逊湾的航线。

  二战期间,英美为向苏联输送战略物资,在1941年9月开辟了北极航线,起点是冰岛,终点是苏联北方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口。1945年5月,同盟国向苏联先后派出三十七支护航船队和37艘单独航行船只,共计743艘运输船,损失85艘。同盟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对苏联起了很大作用,也鼓舞了士气和民心。

  二战之后,随着冷战开始,美苏两国在北极地区动作频繁。1958年,美国核动力潜艇“诺特拉斯”号第一次从冰下穿过了北极点。1959年,美国“斯凯特”号潜艇第一次在北极点冲破冰层浮出冰面。1977年,前苏联破冰船“北极”号破冰航行,第一次冲破冰层到达北极点。

  由于北极地区是美国和苏联间最近的通道,双方都在北冰洋沿岸部署了大量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北极的冰层为潜艇提供了躲避雷达等传感器追踪的绝佳场所,所以北极地区成了美苏潜艇角逐的舞台。双方潜艇多次在北冰洋冰盖下“邂逅”。美国还曾经通过窃听苏联地下电缆和潜艇来获取机密情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张健在谈到北极地区的重要性的时候说:“北极地区因为全球变暖,原来不容易到达和开发的地方都具有了重大开发的潜力。其中航道和资源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航道方面,北冰洋以前一直被冰所覆盖,通行不方便,冰雪融化之后,一些港口能够短距离实现通行,对世界航运的布局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最受外界关注的是,北极冰川融化后,北极航线成为连接亚洲、欧洲与美洲的一条捷径航线。

  “此外,北极拥有大量珍贵资源,北冰洋沿岸国家占得‘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近几年对北极开发格外重视。”张健说。

  军事网总裁郭宣分析,北极地区成为军事热点,一方面是基于北极地区拥有的资源,由于气候的变化,其开发潜力逐渐现实化。另一方面该地区军事战略意义重大,俄罗斯已经恢复北极舰队经北极航线进入太平洋的战略航线。2008年的时候俄罗斯就曾在北极冰面之下试射洲际导弹,并于2010年出台北极战略,将确立俄罗斯北极能源开发和航运方面竞争优势作为其北极战略核心。

  热度

  三种力量在此消彼长

  环绕北极地区的国家其中基本可以分为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北欧地区国家和俄罗斯三股角力的势力。近年来,北极各国还纷纷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军事活动,频繁进行单边、双边、多边的军事演习,或彰显主权和实力,或展示捍卫利益的决心。

  2012年俄西部军区在北极圈及周边海域进行了演习,演练了来自空中攻击北极地区工业及科研设施的目标进行还击等内容。共有超过7000名官兵参与演习,动用20余艘水面船只和潜艇,30余架飞行器及150多个单位的军用装备。俄罗斯还提出将在北极地区建立若干海军基地,俄罗斯的军事设施将出现在北极海上航道途经的俄极圈以北领土上。

  对于俄罗斯陈师北极地区,加拿大的反应非常强烈,而且加拿大本身在北极的争夺中一直动作积极,态度强硬。

  2007年在俄罗斯北极“插旗”事件发生之后,加拿大迅速以代号为“纳努克行动”军演做出回应,加拿大总理哈珀亲临军演并提出在北极新建两个军事设施,包括一个深水港和一个军事训练中心。该军演也成为加拿大在北极每年例行的军演。

  2010年加拿大提出“北极战略”,加强和维护其在北极的主权利益。还邀请了美国和丹麦海军的一些舰只参加了其在北极每年例行的军演。同时发表《北极外交政策声明》,强调加拿大对其北极地区拥有主权。2012年初,加拿大又欲在康沃利斯岛设立北极基地。

  美国在北极地区的争夺中最近几年也比较积极。今年5月10日,白宫发布《北极地区国家战略》,称“美国是一个北极国家,在北极地区拥有广泛和根本的利益。我们在该地区谋求满足我们国家安全的需要,保护环境,负责任地管理资源,照顾到原住民社区,支持科学研究,在范围广泛的问题上加强国际合作”。

  随后,为了加强北极地区的安全合作,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参加了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级会议。7月26日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组建了“北极地区研究组”(ASG),目标是促使学员及海军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北极,以应对北极地区将来的挑战。

  夹在俄罗斯和美加大国之间的北欧国家地位略显尴尬,单凭自身的力量很难应付俄罗斯的势力推进,而美加又很难渗入到北欧与俄罗斯交会的区域,这些国家在北极地区上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挪威在北极问题上的态度一直很强硬,面对最近俄罗斯花费数十亿美元在北极靠挪威地区附近增加军事存在,据《防务新闻》称,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对此表示,挪威仍继续增强和强化本国在北极地区的军力,并且会在提升军事能力的开支上维持高水平的资金投入。挪威已经寻求与北约更紧密的军事合作,增强双方在北极地区的同盟意识。

  而瑞典首相林费尔德则试图淡化俄罗斯所造成的政治关切。5月13日,林费尔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认为俄罗斯不会袭击瑞典,俄罗斯的安全威胁针对的是其它地区,目前俄罗斯的军事部署仍维持在低水平,这样的军力使俄罗斯无心也无力对瑞典发动攻击。”

  深度

  北极成国家间博弈前线

  加拿大“全球化研究中心”网站7月24日刊文称,虽然迄今为止北极地区一直保持着和平稳定,但仍有可能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俄对抗的前线。为了避免此类事态的发生,有呼声要求北极理事会增加处理安全军事问题的职能。

  对于这一观点,张健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北约本身就是一个军事和安全组织,其成员国本身就是北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其中也包括北极附近的国家。因此,北约在北极有着广泛利益,在争夺资源、海域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无主岛屿的纷争方面必然会卷进来,在参与北极事务中,难免会与俄罗斯有一些矛盾。

  “外媒这一声音从侧面反映出一些国家对中国参与北极科学考察的一种极端反应,它们担心中国合理合法的活动对其利益造成损害。”郭宣分析称,中国在北极有急于科学目的的合理需求,中国这一诉求不应被“妖魔化”为军事介入北极事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国际问题专家任晶晶指出,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现实经验来看,中国参与的领域与军事目的无关系。近几年,中国与北极理事会的合作比较顺利。2007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的临时观察员,2009年开始申请永久观察员资格。

  中国的身份属于“非北极国家”,尽管这一身份不利于中国全面深入参与北极事务,甚至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但是它至少为中国申请北极理事会观察员资格创造了条件,为中国积极参与北极科考打了一针“强心剂”。

  “作为观察员,虽然中国在北极理事会中不会有享有决策权和表决权,但至少可以直接参与北极理事会的部分政策制定过程,既不会失去北极多边合作的机会,也不会对‘北极八国’主导北极事务的既成事实构成直接挑战,从而有利于将北极理事会的多边合作。”

  任晶晶指出,中国尊重北极地区国家根据国际法享有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一直就北极相关问题与各方加强互利合作。具体来说,中国重视北极的自然环境变化,积极与相关国家合作从事北极的科研活动。此外,中国亦关心北极冰融加速对全球航运和贸易的潜在影响,希望通过务实合作与北极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在这些合理关切基础之上,中国希望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以便与北极国家和其他非北极国家密切合作,为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愿推动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任晶晶称,中国本着和平利用、造福人类的精神,在相互尊重、加强理解、扩大信任的基础上,与北极国家和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使北极地区成为和谐世界的一部分。那些认为中国对北极有军事扩张意图的观点不符合中国的外交理念和现实政策,有夺人耳目之嫌。

【编辑:王硕】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