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军报记者近距观察俄军:米-24在头顶低空掠过

2013年08月26日 10:43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经历苏联解体后的风雨历程和大刀阔斧的“新面貌”改革,今天的俄罗斯军队到底是什么样子?近日,记者在车里雅宾斯克采访“和平使命-2013”联演发现,今天的俄军,依然拥有不容轻视的实力—— “双头鹰”紧握利剑

  有钱花在刀刃上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形势好转,俄罗斯逐步加大国防投入。2010年至2020年,俄罗斯计划斥资20万亿卢布采购军备。“想必俄军现在应该有不少新装备了吧。”一路上,记者心里这样盘算着。

  然而,当7月31日傍晚,飞机降落在沙戈尔机场后,望着俄军为中方导演部一行准备的车辆,记者大跌眼镜——3台能坐20人左右的中巴,“岁数”估摸着都到了“而立之年”,即便在国内三线城市,也很难发现类似的“古董”。

  俄军,拥有号称全世界突防能力最强的白杨-M战略导弹,以及被誉为“大洋黑洞”的基洛级潜艇等一流武器装备,可他们输送人员的中巴,却是修修补补的老爷车。

  坐在车上,闻着不断飘来的柴油味,行进在起伏不平的乡间小道上,一位外交官朋友的话,从记者的记忆里“颠”了出来:选双头鹰作俄罗斯的国徽真是再合适不过,因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和国情就像东张西望的双头鹰,存在很多看似矛盾的两面性……

  在演习场待久了,和俄军官兵接触多了,记者对那位外交官的话,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就拿8月2日中方参演部队铁运梯队到达的那天来说,当天下午,第一列军列到达米夏什车站。为了保证安全卸载人员装备,俄军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车站进行了布控,站台附近只有军人和铁路部门工作人员。列车停稳后,负责警卫的俄军士兵先从车厢跳下,背着刺刀雪亮的AN-94步枪,警惕地在车厢外来回巡视,确保闲杂人等不得靠近,完全不顾不远处热闹的欢迎仪式。

  可是,吃过晚饭,在野营村散步,记者却目睹了另一番景象:撸着袖子、叼着烟卷的俄军士兵不时从眼前晃过,有的俄军大兵还向我们要烟抽。

  实用才是硬道理

  一边是严谨细致,一边是大大咧咧,搞得记者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俄军。不过,回头细想,这些看似“矛盾”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俄军特有的治军理念。

  参观俄方驻地,俄军帐篷里的简单程度超乎记者想象——连张桌子都没有,只有左右两排大通铺,一人一个睡袋,没有被子、也没有枕头。陪同的俄参演部队物资技术保障主任瓦切科夫说,这样有利于提高部队的反应速度,一有情况,官兵能迅速集合,转移阵地。记者试了试,俄军睡袋的伸缩性非常好,卷起来打包,也就两本字典那么大。

  去联合导演部采访,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门口两名牵着军犬巡逻警戒的俄军哨兵。防弹背心、钢盔、水壶、步话机,两名士兵全副武装、荷枪实弹。记者注意到,这两名士兵配备着不同的武器,一个人是突击步枪,另一个人是轻机枪。这种搭配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和突击步枪相比,轻机枪拥有更好的火力压制性和持续性,一旦交火,除了能更有效地杀伤敌人,还可以为突击步枪争取换弹夹的时间。在野营村的俄方弹药库、装备场等要地,士兵们都是这样巡逻。

  细心的观众从电视画面中就能发现,俄军的装甲战车都按战斗要求携带了一根自救木。这根自救木是用于临时铺填道路的,挂在车体上虽然影响美观,可如果战车陷入沟壑泥潭,自救木是帮助战车迅速脱困的有效工具。

  英勇无畏百年传承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观察俄军生活、训练中的诸多细节,能明显地感受到这支军队的战斗意识。凡事有因才有果,俄军的实战意识从何而来?答案很简单,实战。

  翻一翻俄罗斯历史,从1547年俄国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组建第一支统一的俄罗斯军队,到1917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垮台,沙皇俄国有五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频繁的战争不仅教会了俄罗斯人怎么打仗、如何建军治军,也培育了俄罗斯军队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俄军军语中专门有“撞击”这一战斗术语,指“用机身、舰体和坦克车体实施撞击以消灭敌人”。在1941年卫国战争的第一天,就有17架苏军战斗机选择与敌机同归于尽。而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空军先后有404架歼击机、18架强击机和6架轰炸机对敌机实施了“撞击”攻击。只有英勇无畏的军人才能如此冷静从容,视死如归。

  虽然不是真正的战争,但“和平使命-2013”联演期间,记者也领略到了俄军的气魄——

  车里雅宾斯克的纬度比漠河还高,早晨起床时,穿着保暖内衣都感觉有点冷。可每天清晨,野营村的俄军士兵都是光着膀子、嗷嗷喊着口号出操。演习期间,俄军直升机几乎天天训练,有时候离地面也就十几米。有一天在野营村,一架米-24呼啸着从我们头顶掠过,一抬头,清楚地看到飞行员正在向我们打招呼。没有点胆识,谁敢飞这么低?

  尽管那个强大的苏联早已远去,尽管那段隐痛依然犹存,但是,曾经击败了欧洲霸主拿破仑和德国法西斯的俄罗斯军队,依然英勇,依然骄傲,依然用他们的独特方式思考战争,训练部队。本报记者 罗铮

【编辑:贾龙】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