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中国将改变守势 提出替代美国领导方案

2013年09月10日 08:24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美国《外交》杂志9/10月号文章,原题:为什么趋同易酿冲突

    许多人担心,随着美中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在不远的将来,世界将一分为二。他们问,共产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美国如何才能弥合分歧?但是,认为美中来自不同星球及两国紧张是差异产物的思维,可以休矣。事实上,就在不久以前,美中相处得还挺好——恰恰是因为它们的利益和特性不同。而今天,令两国渐行渐远的是越来越多的相似性。

  美中关系迥异于当年的美苏关系。冷战时期,地缘政治首先就是意识形态冲突,两个不同社会增加接触和日益趋同能促进关系缓和。今天,竞争更多是为了地位。因此,大国之间的分歧经常促成互补和合作,趋同却常常导致冲突。就像弗洛伊德本可以预测的:美中越相似,就越不喜欢彼此。他称此为“对微小差异的自恋”,即同类的人往往会专注于彼此的微小差异,进而产生敌意。

  过去20年,美中大多时候享有一种近乎完美的互惠关系。中国储蓄资助美国消费,中国公司生产后工业化的美国企业设计和提供的产品。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和经济学家莫里茨·舒拉里克认为两国密不可分,开始以“中美国”称呼。“中美国”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两国治国理念虽大相径庭,但这种不同类似于锁与钥匙。中国致力于维持国内和国际稳定,避免雄心勃勃的外交政策,而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治国信条着眼于干涉主义的对外政策,基于国外自由贸易、国内信贷刺激增长。两种理念毫无交集,罕有直接冲突。

  2008年金融危机终结了“中美国”时代。北京和华盛顿都觉得彼此的经贸关系已变得不健康。但是,当两国调整内外政策时,它们开始变得趋同,这助长了竞争而非互补。中国逐渐告别对出口的长期依赖,美国开始提振制造业。中国试图在价值链上攀升,而美国想要重塑工业。两国都更进一步接近对方的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

  两国趋同最显著的方面是与别国的关系——某些时候几乎是传统角色的对换。面对暴涨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外交精英开始全盘反思,质疑邓小平时代保持低调的金科玉律;美国则在调和其主导国际的欲望与国民的厌战和国际负债风险。奥巴马寻求低成本的领导模式:有些像美国版的邓路线。从中国的观点来看,最不祥的迹象是,美国“转向”亚洲似乎反映了北京的多边外交和贸易战略。正如一名五角大楼战略家所言,“我们玩的不是国际象棋,而是中国围棋”。

  北京和华盛顿将会为了地位而非意识形态而争斗。中国一直太弱,处于守势,无力提出替代美国领导的自由世界秩序的方案,但这种状况将会改变。中国和美国将使用相同的术语解释各自的动机,如“秩序”、“合法性”、“增长”以及“责任”。常言道,共同语言产生隔阂。(作者马克·伦纳德,汪析译)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