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东毒气弹源自哪里? “化武”人才多西方制造

2013年09月18日 10:3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来,叙利亚“化武”危机仍在发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认为叙利亚拥有“中东地区最大的化学武器库”,而一些西方国家充当了中东化学武器扩散的“源头”。早在上世纪80年代,伊拉克就是在西方多国的帮助下,启动了大规模制造毒气弹的工程。

  “化武”人才多西方制造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急于速胜的伊拉克打起了毒气弹的主意。其实在两伊战争爆发前两年,伊拉克就草拟了一份代号为“922工程”的毒气弹研究、制造计划。根据这份计划,伊拉克将建造一座大型化学武器生产工厂,建立一条生产芥子气、塔崩、沙林等毒气并把它们填充到炮弹、导弹中的流水线。1981年6月8日,“922工程”正式启动,伊拉克对外宣称该工程是一家生产杀虫剂的工厂。

  实际上,伊拉克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毒气弹的追求,不过那时的伊拉克在化学武器领域一穷二白。看在“绑着美元的橄榄枝”的份上,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伸出援手,收留了大批学习核生化技术的伊拉克军官和学生。这些人大多获得了化学或化学工程高级学位后回国,成绩突出的军官被委任为化学武器项目主管,学生则被吸收进化学战研发中心。这些西方制造的“化武”人才,成为伊拉克首支化学部队的骨干力量。

  德法公司撑起“杀虫剂”工厂

  据披露,伊拉克“922工程”中参与数量最多的公司来自当时的西德,第二大“赞助商”是法国。这两个国家携手撑起了伊拉克的“杀虫剂”生产线。当时的文件记载,西德卡尔·科比、马沙尔两家公司最为活跃,他们在1982-1983年间为伊拉克“杀虫剂”工厂建造了5个大型实验室、8个储存毒气弹的地堡、1座行政办公大楼以及第一批生产车间,而目前正紧随美国之后叫嚣对叙利亚实施军事打击的法国的一家公司,则提供了包括毒气专用容器、运输工具等在内的设备以及部分毒气制造原料。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西德公司又向伊拉克出口了1027吨芥子气、沙林和塔崩等毒气的制造原料。一年后,“922工程”用这批原料制造出60吨塔崩毒气。另外,意大利卖给伊拉克7.5万枚专用炮弹和火箭弹弹壳,供毒气填充使用。在这些外国公司的帮助下,伊拉克在1981-1991年的10年间,共制造了3857万吨杀人的“杀虫剂”。

  塔崩弹披“西班牙外衣”

  列在伊拉克“毒气弹赞助商”名单上的还有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等国的公司,据一份调查报告披露,虽然这些公司和机构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伊拉克“杀虫剂”制造工厂的底细,但其中的巨额利益还是让他们“义无反顾”。

  毒气已经在外国公司帮助下制造出来了,但研制这些毒气的施放载体(即毒气弹)还需要一段时间。战争压力下的萨达姆决定不走寻常路,先紧急向西班牙定购了一批常规炸弹,运回国后掏空里面的炸药,装上毒气便成了一枚枚毒气弹。数据显示,伊拉克从西班牙手里先后买到了5.75万枚“毒气弹外壳”,后来又仿照这些弹壳“山寨”了1万枚化学炸弹和1.85万枚火箭弹毒气弹头。

  从西班牙买来的弹壳大多被改装为“塔崩弹”,塔崩被视为“极度致命的神经毒素”。据称,制造塔崩时穿的防护服使用10次后必须焚毁,否则将失去防护效果。伊拉克把塔崩弹当作“撒手锏”带上了两伊战场并于1984年首次使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战场上使用“塔崩”毒气的国家。(马红军)

【编辑:王硕】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