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电弹弓”紧追美国 专家:仅中美跻身该领域

2014年01月28日 13:55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海外曝光中国航母弹射器 发展超西方预期(组图)

  电力,无声又无形,却蕴含着惊人能量,而且能由人类随心所欲地控制、调节,风驰电掣的高铁便是一大象征。同样具备这些优点的电磁飞机弹射器,令传统的蒸汽弹射器相形见绌,有望成为航空母舰的新宠。

  近几年来,“中国发展电磁弹射器”的说法,一直存在于坊间的传说之中,留给无数网友“不明觉厉”的印象。

  日前,美国一网站公布的卫星照片,曝光了中国某地的露天电磁导轨高速牵引装置。该网站称其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条电磁弹射器地面实验设施。这一消息,足够挑战人们的常识。

  此消息在国内网络广泛发酵的同时,一篇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少将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时的获奖感言,被大面积转发。评论界普遍认为,这位国宝级的技术少将,所透露的信息是——中国电磁弹射技术研究已获成功。

  耐人寻味的是,落后一代的蒸汽弹射,在国内的研制进度并不比电磁弹射快。

  就连美国,电磁弹射器都尚未服役——世界上第一艘电磁弹射航母“福特”号,两个月前才下水,尚在漫长的舾装中。在此领域,中国仅落后美国“一个身位”而已。

  节约能源,呵护飞机,方便好养

  电磁弹射好处多多

  如何用电的力量,将舰载战机送上蓝天?《现代舰船》杂志执行主编崔轶亮向记者解释了电磁弹射的基本原理——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用强电流通过电磁铁产生强磁场作用于牵引器,牵引器位于磁场中的部分通强电流,磁场力就会带动牵引器,牵引飞机向前加速,达到起飞速度。”

  而蒸汽弹射器,则是以航母蒸汽轮机发出的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气缸中的活塞,从而牵引舰载机起飞。

  从电影、纪录片和新闻视频中,经常能看到美军现役航母在弹射飞机时,轨道上总是烟雾弥漫。“因为一次弹射要消耗600多公斤蒸汽,每次弹射完都有大量蒸汽被排出,能量浪费很厉害。”

  崔轶亮告诉记者,美军蒸汽弹射器的效率低得惊人——仅有4%~6%。“好歹美国航母是用核动力,可以如此挥霍,常规动力航母这样浪费燃油,续航能力会大打折扣。”

  相形之下,电磁弹射器的效率达到了60%左右,为航母节省了大量能源。同时,电磁弹射系统还有容积小、重量轻等好处,而且没有了检修那密如蛛网的高温高压蒸汽管道的噩梦。

  “由于功率可根据弹射飞机的尺寸重量进行灵活调节,电磁弹射器可用于弹射各种有人飞机或无人飞机。因为弹射力非常稳定,大大减轻了弹射对飞机结构的冲击,可使舰载机的机体寿命延长31%。”

  强迫储能,慢慢储电,疯狂放电

  突破电磁弹射关键技术绝非易事

  据悉,目前世界上已开展研制电磁弹射器的国家仅有美国、英国、前苏联和中国。建造1:1全尺寸大型电磁弹射器地面试验设施,仅有美中两国。

  从美国网站公布的卫星照片推测,该试验装置总长大约为120至150米,其中电磁轨道估计长80米左右。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主编李小健认为,能建造这样大规模的实验设施,证明中国已全面验证和掌握了大型直线感应电机、高强度强迫储能装置以及高性能脉冲发生器等电磁弹射器的关键技术。

  “大型直线感应电动机、盘式交流发电机、大功率电力控制设备等,技术要求不算很高。”李小健透露,技术上的头号瓶颈,在于高强度强迫储能装置。

  电磁弹射,要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远远超出了航母发电机的最大瞬间功率。强迫储能装置的作用,就是平时慢慢储能,弹射时把巨大功率在几秒钟内释放出来。这与高铁机车这样的恒功率设备完全不同。

  “蒸汽弹射器有储汽罐,可以把锅炉的蒸汽能量储存起来。”李小健解释道,“电磁弹射难就难在,电能不像蒸汽,不适合大容量储存。”

  值得注意的是,研发电磁弹射器的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对强迫储能装置只字不提,可见其技术的高度机密性非同一般,想突破决非易事。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电磁弹射系统研制成功的价值,着实非同一般。(记者 屠晨昕)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