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装备保障专家忍高原反应收集数据:不能掉链子

2014年03月14日 09: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在去年的莫斯科航展上,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为数万名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表演任务的顺利完成,也有随机携带的小型化多功能飞机空调电源设备等伴随保障装备的功劳。

  这些设备的主要研发人就是济南军区空军某四站厂技术中心主任许华。这位装备保障专家特招入伍13年来,已经取得11项科研成果,全部推广运用转化为战斗力。

  在航空兵部队,飞机在夜间飞行时,机场必须布设应急助航灯光系统。长期以来,我军使用的应急助航灯光系统一直都存在亮度低、寿命短、布设时间长等软肋,在关键技术上一直无法突破,为部队在夜间训练作战埋下了安全隐患。

  许华接手了研发军用机场助航灯光的项目。她带着3名同事到基层部队花了3个月时间做实验、测数据,掌握了上万组检测数据,完成了项目总体方案、机械系统、控制系统、光源系统的设计。

  她们首次采用LED冷光源和数字式无线控制技术,灯具亮度提高3倍,寿命提高50倍,布设时间缩短50%,是我军应急助航灯光保障装备的一次变革性提升,提高了航空兵部队助航保障能力和夜间训练作战能力。

  随着空军转型建设的推进,全领域作战对装备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高原低气压、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等恶劣自然环境,扩大航空四站装备的保障区域,2011年,上级决定抽调人员开展四站装备高原试验活动,许华名列其中。

  得知她要上高原,有战友就劝她:“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你一个女同志就别去遭这个罪了。”许华说:“不去试试,怎么知道能不能征服高原?”

  尽管提前做足了准备,但一进入高海拔地区,许华就产生了头痛、失眠等高原反应,一连3天无法入睡,脸肿的像个馒头。大家都劝她回去休息,她不听。“我是项目控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关键时候怎么能掉链子!”倔强的许华忍受着高原反应和战友们一起收集试验数据。

  去年8月,高原型四站装备终于研制成功,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回荡起有力的电机轰鸣声,结果显示:装备运行正常、性能参数全部达标。

  “只要盯着打仗来搞科研,方向就偏不了。”这是许华坚持的科研原则。近几年,她先后主持或参与研制完成特种飞机环控地面保障工程、飞机环控系统地面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多个重要科研项目,均产生了较好的军事效益。

  一年到头,许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下部队搞调研上,她喜欢和装备保障一线的官兵打成一片。

  然而越是熟悉部队,越能看到部队建设的软肋。部队转得频了,官兵聊得多了,许华便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时时在驱动着自己。

  航空四站主要负责航空兵各型飞行作战、训练时所需的气体和电源供应等保障工作。据专家介绍,保障一个三代机团,仅四站一项保障就需要空调车、电源车、油泵车等大大小小近10种装备。现役四站装备立足于基地保障模式,存在功能单一、数量多、体积大、质量重、机动伴随保障难度大等诸多问题,已不能满足部队执行演习演练、转场驻训等作战训练需求,“肚子大”、“尾巴长”的伴随保障难题成为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瓶颈。

  2010年,上级下达了研发小型化保障装备的任务。许华担任项目组组长。

  “我在厂里这么多年,像她这样干工作的还是头一回见,怕连男同志都未必能扛得住。”总工程师刘金龙记得,有一次他在家里拟制出一套设计方案后,激动地迫不及待往许华办公室打电话。铃声响了两下,电话那头就传来了许华的声音。刘金龙突然发现,那时已是凌晨4时。

  由于长年超负荷工作,许华患上了高血压和脊椎病。即便如此,每当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她依然全力冲锋。

  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华和团队历时1年半,研制出了小型化四站保障装备,批量生产配发到空军场站和飞机大修厂,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装备配属部队一年后,某场站四站连一级军士长段贵波提出新的建议:“小型化的保障装备明显好用,但离实战要求还有差距,能不能让装备实现综合化?”这是一个集小型化、综合化、通用化于一体的前沿课题,涉及不少关键技术,难度非同一般。

  许华像打仗一样再次向课题发起了冲锋,先后15次修改设计方案,攻克了电压不稳、噪音大、空调风量和温度不易控制等诸多技术难题,课题最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某场站四站连中士刘超说,小型化综合化后的飞机空调电源保障装备,重量减轻70%,体积缩小87%,不仅可以同时保障两架三代战机的地面空气调节和电源供应,还能自动行走无需牵引,整个操作过程只需一个人就能完成。

  装备研制成功后,很快在空军推广使用。济空装备部领导介绍,这项创新成果直接推动了四站装备保障模式的变革,在提升我军多机种综合保障和应急机动伴随保障能力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郝茂金 刘宏崇 李心)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