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辽宁军地联合加强装备保障动员 抢险救灾显身手

2014年05月19日 10:40 来源:中国国防报 参与互动(0)

  辽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2010年以来,辽宁省国动委着眼各类灾害事故频发多发的严峻形势,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开展抢险救灾装备保障动员的新路子,构建了以省、市、县三级抢险救灾应急专业队伍为依托,以抗洪抢险、森林扑火、抗震救灾、海上搜救、核化救援、应急给水等7大类装备为主体的抢险救灾装备保障体系。

  着眼实用指导储备方向

  去年8月中旬,辽宁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受灾地区一片狼藉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江河水库发生多处险情,全省众多河段堤坝损毁,形势十分危急!

  在省防指统一指挥下,按照抢险救灾责任划分,驻各市的省、市、县三级抗洪抢险应急专业力量闻汛而动,迅速按照预案启用专业装备器材通过3昼夜连续奋战,圆满完成封堵决口、加固堤坝、转移群众等急难险重任务。

  辽宁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赵相权介绍说:“此次应急任务的圆满完成,得益于辽宁省抢险救灾装备的储备力图着眼实用,使军地抢险救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从2010年开始,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紧贴任务实际指导抢险救灾装备保障动员方向,由省国动委综合办公室牵头,协调省政府应急、军区作战、省军区作训等部门,结合省内可能发生灾害事故的种类、区域、规模等实际情况,区分省、市、县三级,对装备器材储备布局实施“点线”分布,构建军地横向联通、上下纵向贯通的抢险救灾装备管理与应急动员系统,包括应急专业力量、抗洪抢险装备、森林扑火装备等7个子系统,确保对抢险救灾装备科学高效调集和使用。

  科学统筹解决配给难题

  装备合理储备,更要科学分配。在装备分配问题上,辽宁省军地各级秉持着共同的原则:既要满足任务需求,又要兼顾建设重点,还要注重社会效益。为此,省国动委先后召开省委常委议军会和抢险救灾装备建设推进会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同时,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军区司令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辽宁省驻辽部队抢险救灾装备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按照“根据力量配、重点方向储、摸清潜力征”的基本原则,逐渐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适应省情的抢险救灾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辽宁全省共有8类15支省级、5类17支市级和100支县级抢险救灾应急力量,按照“与灾害类别相适应、与兵力规模相适应、与保障任务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军区应急分队抢险救灾装备配备标准,由省财政投资0.9亿元,为省级应急救援分队配备了6大类131种59266件装备。

  在满足配备装备的基础上,按照“重点方向预先储备”的原则,省财政又投入0.5亿元,在全省可能发生自然灾害和事故的重点区域及重点城市储备抢险救灾装备49242件。进一步提高了防汛、防火、抗震救灾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人装对接突破使用瓶颈

  2012年8月,台风“达维”引发汛情,在受灾最为严重的岫岩县,某舟桥团官兵第一时间对大洋河沿岸险段堤坝进行“体检”,他们配发的浅地层裂缝孔洞探测仪和地下埋体隐患探测仪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探测仪素有“大坝B超”之称,可通过测量土层、岩层电导率,迅速判定大坝裂缝、管涌隐患的准确位置。救援官兵对先进装备的熟练使用,令抢险救灾工作事半功倍。

  辽宁省军地一致认为,抓好抢险救灾人装对接训练是应急专业力量胜利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的保证,是提高抢险救灾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此,省军区作训处会同省防汛、林业、地震、环保、海事等部门共同探讨新型装备操作使用的训练手段。在训练内容上,将单兵操作技能、抢险专业知识、联合营救、联合指挥作为训练重点,并将上述课目纳入年度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计划,统筹安排,科学组织;在训练方法上,按照骨干培训、分队轮训、以演促训的思路,由作训部门协调组织教学。

  近年来,通过开辟多种训练途径,省、市、县三级抢险救灾应急力量的整体救援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分别在抗击台风“梅花”,抚顺“8·16”抗洪和辽西抗旱打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任弘道 钱 伟 本报特约记者 黄长刚)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