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汉族军医“妈妈”和她的73个藏族“玉树宝宝”

2014年06月04日 09: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汉族军医“妈妈”和她的73个藏族“玉树宝宝”
2010年4月,张红娟在玉树抗震救灾中救治受灾民众。 李文龙 摄
2014年5月16日晚,张红娟在机场大厅迎接“玉树宝宝”。 张颖 摄
张红娟带孩子们在游乐场玩耍。 张颖 摄

  中新网北京6月4日电 题:汉族军医“妈妈”张红娟和她的73个藏族“玉树宝宝”

  作者 陶社兰 魏国 李文龙

  当了近20年的妇产科医生,接生了多少个孩子,张红娟没数过。然而,对于在玉树抗震救灾时接生的73个藏族孩子,她却记得很清楚。5月中旬,其中4个孩子从玉树赶到郑州,看望他们的军医“妈妈”。

  “一晃,他们都4岁了。身体好吗?上幼儿园了吗?”中新社记者跟随张红娟从济南军区153医院前往新郑机场迎接孩子们,她一路念叨着。

  晚上10点半,4个孩子与张红娟在机场大厅相见了,争先恐后地为张红娟献上哈达。“这是军玉,这是巴桑永吉……,都长这么大了呀。”看着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张红娟把他们搂在怀里,眼睛湿润了。

  62天接生73个“玉树宝宝”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张红娟随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连续机械化行军53小时,行程2350公里,第一时间赶到重灾区结古镇。

  作为方舱医院唯一的妇产科医生,可以想象,张红娟的工作量之大。而且,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她头疼欲裂、四肢无力,并接连出现呕吐和失眠症状。再加上语言不通,交流不便,每一次治疗和手术,都面临很大的困难。

  方舱医院刚开设7个小时,就迎来了第一个孕妇。藏族牧民塔拉已过了预产期,羊水已破,母婴随时有危险。由于语言不通,环境陌生,塔拉情绪极不稳定,而且固执地要按当地习俗趴着生产。一个钟头下来,张红娟累得满身是汗,一阵阵头晕目眩。

  “只有耐心地做工作,语言不通,就用手势比划。”对4年前的那一幕,张红娟仍历历在目。

  当天晚上11时16分,震后的玉树迎来了婴儿啼哭声。守候在门外的丈夫查格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一个劲儿地鞠躬致谢:“感谢金珠玛米!感谢亲人解放军!”

  塔拉和丈夫执意让张红娟给孩子起个名字,感谢解放军救了他家两条人命。张红娟想了想,说:“叫军玉好吗?”意思是解放军救援玉树。查格连连点头:“好,好!”

  这次,查格和父亲谢塔带着小军玉来看望张红娟。其时,正是当地牧民们上山采虫草的季节。他们每年的经济来源,绝大部分来自于这两个月的收成。但是,一听说有机会来郑州,他们毫不犹豫地放下了手头的生意。

  “我们对张医生充满了感激。在当时那种紧急情况下,救了我的孩子,还没收一分钱。这次,我们是带着诚意来的。”查格对中新社记者说。这位淳朴的牧民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青稞面、酥油等。

  在玉树抗震救灾62天,并肩战斗的战友们脸上大部分都被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得又红又紫,唯独张红娟脸上还是白的。是因为她至少有50天呆在门诊、产房和手术室里,又是守产程,又是做手术。她创下了接诊病人2000余名、手术27例无一感染、接生73名孩子全部存活的纪录。

  在玉树的日子里,张红娟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听到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每当此时,她所有的苦累瞬间化为乌有。

  牵挂“玉树宝宝”连续两年随访灾区

  玉树归来,张红娟经常半夜惊醒。她的心,留在了那片高原,留在了亲手接生的“玉树宝宝”身上。天冷了,他们有没有穿暖?有没有玩具玩?今后的成长会是怎么样?

  每当思念涌上心头,张红娟就不断地给孩子家长们打电话、发短信。求永桑周是张红娟牵挂最多的孩子之一。因为早产,出生时不到5斤重,体质较弱。张红娟一直不放心,经常打电话给小桑周妈妈,传授护理和育儿知识。

  玉树地震两周年之际,张红娟又申请随医院医疗队回访玉树,当她见到身体瘦弱、营养不良的小桑周时,心疼得直掉眼泪。经与其母亲商量,她把小桑周带回郑州,精心调养。不到一个月,小桑周的各项发育指标提高到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小桑周父母高兴地让儿子认张红娟为“汉族妈妈”。

  “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我最高兴的事。”只要谈到她的“玉树宝宝”,张红娟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初上玉树,在战友们看来,张红娟似乎与高原反应“绝缘”,搭建帐篷、清理卫生、问诊拿药、昼夜值班、连续手术……比一个男医生还要能干。

  “不是我没有反应,其实我也是硬撑着。”张红娟坦言。

  那些日子,张红娟真的是太累了!有一次,一对藏族夫妇慕名请张红娟接生孩子。已经连续接生3个婴儿、身体实在吃不消的张红娟,便婉言谢绝了这对夫妇。

  这是张红娟第一次,也是她唯一一次婉拒病人。

  孕妇前脚刚走,张红娟就开始后悔起来,“人家找我就是信任,怎么能拒绝?”

  幸好第二天这对夫妇又踅回来找到她接生,这才避免了张红娟更深的自责。

  “我们不仅是医生,也是军人。军医不仅代表着自己和医院,更代表着军队。”张红娟说,“作为一名军医不仅要救死扶伤,也要在服务人民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最喜欢的事是做手术

  从医22年,从事妇产专业近20年,让医院领导和同事最佩服的是,她接诊近10万人,接生婴儿超过万人,实施妇科手术7000多例,没有一次失误,没有接到一起投诉。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做到这些,要说有什么‘诀窍’,那就是敬业和专注。”她说。

  军校4年,张红娟门门课程优秀,毕业时年级第一名,被评为全优学员;

  第一堂活体解剖课上,她第一个在麻醉过的兔子身上做气管切开手术;

  35岁晋升为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成为医院最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

  到西南医院深造,指导老师李宇迪破例让她主刀,成功完成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成为医院掌握这一技术的第一位妇产科医生……

  张红娟把中国现代妇产医学奠基人林巧稚当做自己的偶像。林巧稚曾说,做一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还应当像绣娘做针线活儿一样灵巧。

  于是,为了能在手术台上“绣花”,张红娟经常学做针线活,平时有时间就自己缝补衣服、钩花活绣十字绣、织毛衣,每一样都做得精巧细致,练出了一双巧手。

  就是这种精巧,让张红娟的妇科手术做得非常漂亮,连以手术精妙的手外科同行们都夸她做的手术“就跟绣花一样”。

  对张红娟来说,最喜欢的事就是做手术,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我一上手术台,其它的什么都忘了!”这位身高1米64,体重不足100斤的女医生,柔弱的身躯,蕴藏着一种力量。

  张红娟家里,珍藏着上百条哈达。在她看来,每一条哈达,都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完)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