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北斗兼容终端预计2年内将装备数百万台车辆

2014年07月31日 08:35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对话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

  北斗海外位置服务项目成功落户巴基斯坦;北斗海事国际标准获认可;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截至今年一季度累计出货已达200万片以上;具备北斗定位功能的近4000万部智能手机已投放市场……今年以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如火如荼,不断取得新进展——

  稳步抓建设——

  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

  记 者:冉主任您好,今年以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亮点频传,请您介绍一下系统建设和应用进展的最新情况。

  冉承其:北斗卫星系统自2012年12月27日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服务性能指标稳中有升。通过覆盖亚太地区的服务信号监测评估表明,系统服务性能满足指标要求,部分地区服务性能优于10米。如在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地区,定位精度可达7米,在东盟国家等低纬度地区,定位精度可达到5米左右。

  记 者:我们了解到近期还发布了一些系统规范文件,对北斗将来的发展建设助力很大。

  冉承其:是这样的。我们发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给出了北斗系统的空间信号特征及性能指标、系统服务特征及性能指标,向用户承诺了系统基本性能。同时,还发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公开服务信号(2.0版)》,公布了第二个公开服务信号B2I,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成为拥有两个民用频点并已经形成服务能力的系统。

  记 者:美国的GPS系统发展时间比北斗早很久,有观点认为,我们要实现后发赶超,既要靠市场化运营,把北斗相关产品的生产规模搞上去,形成较有竞争力的价格;同时,在技术上还要有所创新和突破,要不然用户用惯了GPS,干吗要突然改用北斗。

  冉承其:的确如此。当前,我国正在推动北斗系统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已经完成总体技术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演示验证,该项目开发并采用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这个系统由近200个基准站组成的框架网、1000余个基准站组成的区域加密网、数据处理中心等组成,通过移动通信、数字广播、卫星等播发手段及相应接收终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广域米级/分米级实时导航定位服务,以及区域厘米级实时定位服务。打个比方,以后再用北斗导航汽车,它可以精确到具体行驶在哪条车道上。

  记 者:按照之前提出的规划,北斗系统已经开始了第三步发展计划,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冉承其: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目标,我们深化了系统总体方案论证,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了一系列新体制和新技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信号体制、高性能星载原子钟等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生产工作正稳步推进。根据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2020年左右完成星座部署,届时将实现全球的卫星导航功能。

  搭好戏台子——

  让市场对北斗产业起主导作用

  记 者:北斗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但我们也注意到,您在许多场合也曾多次强调,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请您介绍一下北斗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情况。

  冉承其:卫星导航产业是一个市场化比较成熟的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依靠企业,发挥好市场的主导作用。

  目前,关键的北斗芯片模块已经进入到实用化阶段。经实测表明,自主北斗芯片的关键指标已与国际同类产品基本相当,价格也相差无几。截至今年一季度,国产北斗兼容导航模块销量已达200万片以上,已在交通、气象、渔业等行业示范和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示范中规模应用。专业测绘产品正在逐步取代国外产品,自主研制的北斗系统高精度产品销量已接近5万套,占国内高精度应用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在智能驾考、形变监测、国土测绘等领域得到批量应用。

  记 者:我们了解到,通过在车辆导航等一些领域的行业示范,有效推动了北斗的市场应用需求,而且部分行业已由项目推广转化为全行业自觉行为,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冉承其:示范带动效果的确很显著。在交通运输领域,完成了全国重点运输车辆监控平台建设,全国共有30余万辆长途客车、旅游包车、危险品运输车等重点运输车辆,安装了北斗兼容终端。今年1月,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安监总局联合发布了《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要求道路运输车辆安装和使用卫星定位装置,预计未来两年内会有数百万台营运车辆加装北斗兼容终端,这将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渔业领域,北斗可提供远海及近海船舶的位置监控,北斗短信与手机短信可以互联互通,为渔船提供及时精确的气象和海况信息。目前,北斗船舶入网用户已达3万余个,伴随手机用户10万余个。

  记 者:北斗能否形成有效规模,可不可以说最终取决于大众市场是否认可?

  冉承其:北斗正在加快建设发展,未来要占领市场,其发展不能“空心化”,最终要依靠市场和企业,通过诸如推行“双系统融合”等措施,消除用户疑虑。从目前情况来看,北斗正在逐步得到国内外大众市场的认可。去年,在智能手机领域,三星发布了全球首款具备北斗定位功能的手机,市场首批投放3000万部;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IP核,已经进入移动通信等消费电子领域;车载导航领域,国内20余个品牌200余款车型的北斗兼容车载导航仪,已经正式走向市场。

  这些不同领域的用户体验表明,北斗和GPS兼容使用可以有效提升用户在城市、峡谷等特殊环境下的导航定位精度和可用性。未来,北斗将全面走向大众应用,服务大众生活。

  记 者:北斗的市场前景很被看好,我们注意到,您多次形容自己部门的工作是“搭戏台子”。

  冉承其:我国卫星导航的市场份额,去年已达到1200亿人民币,而北斗所占份额不到10%,应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我所在的部门来说,主要工作就是“搭戏台子”,建好平台。至于演什么戏、怎样唱好戏,那主要是市场的事,要让政、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相互打通、彼此配合,最终让市场主导。

  积极“走出去”——

  深化北斗卫星导航国际合作

  记 者:前不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巴基斯坦国家位置服务网一期工程构建工作顺利完成,实时定位精度达到2厘米,可为巴基斯坦提供实时可靠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这是否意味着,北斗“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

  冉承其:北斗是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不光能为我国提供服务,还能为其他国家的用户提供服务。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从系统建设开始,就致力于为全球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特别注重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北斗“走出去”。除了与巴基斯坦的合作项目以外,我国还持续举办了北斗亚太行、东盟行等活动,与亚太地区及东盟有关国家探讨建立卫星导航应用合作机制,推动卫星导航应用普及。前不久,由我国制定提交的“船载北斗系统接收机设备性能标准”获得国际海事组织正式批准,这也是国际组织批准通过的第一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相关领域应用的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北斗全球化应用不断推进。

  记 者:我们注意到,北斗在东南亚地区的推广应用具备许多优势。

  冉承其:是这样的。首先,使用北斗、GPS、GLONASS等多个系统,可以减少对单一系统的依赖,增强安全性;其次,东南亚国家纬度较低,按照北斗星座的分布特点,在这一区域北斗系统的导航性能更好,优于其他导航系统;其三,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良好外交关系,也有利于北斗的推广应用。

  记 者:外界对我国与俄罗斯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合作颇为关注,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冉承其:上个月,中俄两国在哈尔滨举办了卫星导航合作圆桌会议,签署了中俄卫星导航合作谅解备忘录。该文件是我国签署的卫星导航领域又一个双边国家间卫星导航合作文件,主要用以从政府层面开启双方导航领域的合作。下一步,中俄双方将从推动工作机制建立、确定合作方向、优选合作项目、制定常态化合作计划四个方面深化务实合作。

  记 者:大家都十分关心中俄合作建站的情况。

  冉承其:合作建站属于优选项目之一,通过在中国境内建设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监测站,在俄罗斯境内建设中国北斗系统的监测站,可以促进两个系统更好地融合,推动两个系统本身性能的提高。今年下半年,我方专家计划前往俄罗斯进行建站站址考察,探讨建站合作内容。

  记 者:您多次强调,北斗的建设,秉承的是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

  冉承其:卫星导航多系统融合是今后业界发展的趋势,作为负责任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供应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秉承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坚持“开放、自主、兼容、渐进”,积极开展国际协调,大力推广多系统兼容应用,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导航定位服务。目前,北斗国际化进程正稳步推进,我们积极履行卫星导航大国的责任义务,持续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洲Galileo以及印度等国的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协调,共同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事业发展,让卫星导航技术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记者 宋歆 邹维荣 徐小龙)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