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军区某海防团守卫南海重要航道 筑坚固防线

2014年09月05日 09:1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有一群靠近大海的兵,守卫着雷州海峡的重要航道,在南粤海疆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出门就是海,抬头就是山。”这是南方日报记者在广州军区某海防团采访时最直观的感受。钻炮库、住坑道,野外驻训、风餐露宿,对海防团官兵来说是家常便饭。“驻训就是实战状态。”即使是日常行走,他们也要全副武装,装备一样也不能少。“在海军走向深蓝的今天,海防尤显重要,打造坚固的海防线就是铸就坚强的后盾。”海防官兵如是阐述自己的使命。

  练就坑道里“摸黑快跑”本领

  每年海防团某连都要进行驻训。这段时间里,官兵们终日与火炮吃住在一起。在炮库的内壁,记者看到开凿出的宿舍,约30平方米的空间里,铺设了十张硬板床,为了节省空间,10张床首尾相连。

  即便如此,依然有战士需要睡在炮库之间的坑道里,几十张硬床板一字排开,站在坑道里一眼望去,像一条蜿蜒的长龙。“住在坑道里的战友大概占到两成。”战士王桂林说。

  在炮库和坑道里吃住,最大的麻烦是潮湿阴冷。“在炮库里随便翻一块砖出来,就是一条铅笔长的蜈蚣,饭菜也不经放,很容易就发霉发臭。”王桂林说,由于湿冷,一些官兵时常会犯腿疼腰酸。

  在外拉练,对官兵来说,有些时候讲究不了那么多。就拿洗澡说,没有专门的洗浴场所,官兵们因地制宜,拿着塑料布沿着四根树干绕上几圈,顶上再搭一个水槽,就成了一个简易的澡房。

  “每一次洗澡也是战斗,要诀就是要拼命地浇水,一不浇水,蚊虫马上就盯上来了。”王桂林说。由于驻训地地处潮湿多雨的丛林地带,“白天苍蝇叮、晚上蚊子咬”已是司空见惯,晚上不搭蚊帐,官兵根本无法入眠,“有些战友睡得沉,怎么也叫不醒,但是一开蚊帐,蚊子一飞进来,他们就会马上跳起来。”

  在坑道里,由于电压限制,用不上大型电器,遇到大风大浪天气,断电便是常有的事,连电灯也用不了。许多官兵因此都掌握了夜行技巧,即使断电,黑灯瞎火的,在坑道里快速跑也不会摔跤。

  在硇洲岛,每年都有一段时间水汽重,野外训练的驻岛部队几乎每天都在为晒衣服而发愁。“经常晒不干,又要穿上。”海防团某连教导员张孝宝告诉记者,由于官兵们训练任务重、出汗大,所以只能穿上还没完全晒干的衣服训练,有时候穿在身上感觉潮潮的,很难受。好在今年部队配备了烘干机,雾季晒衣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海防官兵仍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高超的技战术水平。

  相互扶持铸就质朴战友情

  “海防部队多是在祖国的海疆边陲,生活相对枯燥,兄弟情谊显得更为珍贵。”某连指导员张付强说,有时看着一望无垠的大海,迎着呼呼作响的海风,脑海中满是战友间相互扶持的点滴记忆。

  一次,张付强带队去野外驻训点打扫卫生,忘记带桶装水,每名官兵只有一瓶水。“那么热的天,干了一个下午的活,大家都口干舌燥。”这时,一名官兵递给张付强一瓶矿泉水。“我想推脱,但他说自己喝过了,一定让我喝,我没多想就喝了,后来才知道,他是让给我喝的。”尽管是个小小的举动,但这份质朴的战友情对张付强触动很大,“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兄弟一样对待这些兵”。

  云南新兵小张因为父母离异、妹妹辍学在家,萌生了离队的想法。张付强不仅在连队里募捐学费,资助小张妹妹重返课堂,还坚持给张老伯打电话做思想工作。父亲节那天,张付强以儿子的名义给张老伯发了一条节日祝福短信,并表达了作为儿子希望家庭和睦的意愿。小张的父亲回信了,这是他第一次给自己儿子回短信。

  几年前,张付强国防生毕业,面临着“技术岗位”与“基层一线”两个选择,“女友很希望我留在广州,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在一起,但不下连队的兵,怎么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兵呢。”他最终选择下连队,来到了徐闻。

  人物

  硇洲岛上最后的守塔人

  在湛江市硇洲岛马鞍山上,硇洲灯塔耸立天穹,成为硇洲岛的地标性建筑。

  硇洲灯塔与伦敦灯塔、好望角灯塔齐名为世界三大灯塔。1899年,法国公使署主持设计修建该塔。塔建成后,便被作为法国军舰进出广州湾、湛江内陆的航标灯塔。1945年,中国收回了硇洲灯塔管理权。作为世界仅存现仍在工作的水晶磨镜灯塔,时至今日,它依然在为附近的渔船、商船指引方向。

  守塔老人王保亭已经照料这座老塔十多年。海军退役后,他自愿来到灯塔,做义务守塔工。每天早上,他都要擦拭一遍灯具的零部件,附近的乡亲和守备部队官兵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守塔老王”。

  “老王”的坚持也是老一代守塔人的坚持。此前,曾有灯塔管理员陈义从1955年上岛,整整守了30年灯塔,最终在他值守的灯塔里安然逝世,享年80岁。老王说,陈义的墓按照其遗愿被安放在灯塔后面,永远驻守灯塔。

  在老王的带领下,记者从灯塔内部拾级而上,68级台阶呈螺旋向上,狭窄的空间仅容得一人通过。站在塔顶,极目远眺,湛江港一览无遗。

  照射如此之远,归功于由139片三棱透镜组成的水晶磨镜,这种磨镜光洁度高,折射性能好。在阳光照射下,转动的透镜折射出斑斓色彩。老王说,这种被称为“牛眼”的透镜非常有名,是世间少有的水晶磨镜,造价昂贵,但一处棱透镜棱角已遭破坏,据说是二战时期被日本人破坏的。残破之处仍清晰可见。

  老王说,随着自动控制装置的装备完善,从明年起,硇洲灯塔将变为无人值守,自己的使命也将完成。但他还是鼓励年轻人多来看看。“站在灯塔顶上,看着船来船往,你更能体会到大海之于国家的意义。”老王感慨道。

  见闻

  广州多所高校

  课堂搬上广州舰

  2004年9月,一艘以广州命名的新型导弹驱逐舰交付使用。“广州”舰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三代导弹驱逐舰,2004年下水服役,是中国海军新型主战舰艇的代表,展现出较强的防空、反舰、反潜作战和电子对抗能力。

  2010年9月和2012年12月,广州舰曾先后两次回到娘家广州,受到全城追捧,一票难求,累计共有数万名广州市民登舰参观。

  在广州舰的会议室,记者看到,巨幅的广州夜景图张贴在舱壁上,十分显眼。据了解,目前广州大学等广州多所高校已经将一些课堂搬上了舰艇。

  在舰艇内部的多个岗位上,女兵的身影随处可见。实习舰长陈刚告诉记者,广州舰是首批接纳女水兵的舰艇,目前已有20多名女兵在多种岗位上任职,几乎所有岗位都有覆盖,但主要以舰舱岗位为主。

  女兵生活区设置在甲板下层,一共有三间女舰员休息室,其中两间为女兵集体间,另一间为女兵队长和医生的休息室,此外还设有女兵专用盥洗间和军人烘衣室。

  走进女兵休息室,这里的空间比男兵休息室稍显宽阔,四方被叠得棱角分明,内务工作丝毫没有马虎。

  女雷达兵小李说,目前上舰的女兵大多为“90后”,学历都在大学以上,“我就是上了两年大学以后才报名海军的”。

  “信息化海战中,每一名官兵都是战斗力生成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正因为有一支一流的人才队伍,我们才能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陈刚不无骄傲地说。

【编辑:王硕】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