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右翼为何敢否认南京大屠杀:美为维持霸权纵容

2015年03月11日 16:2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日右翼媒体肆意否认南京大屠杀,暴露了什么?

  日前,日本右翼媒体《产经新闻》连续刊文,费尽心机声称“当时南京城里没有人,因此不可能有过大屠杀”,妄断“根本没有发生过南京大屠杀”,甚至颠倒黑白说当时的“南京实在是祥和至极”。南京大屠杀惨案是人类的浩劫,是对人权的无情践踏,日本右翼势力却多年来昧着良心百般抵赖、否认,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居心?

  以《产经新闻》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媒体的相关言论完全站不住脚。南京大屠杀相关史实,早已为战后国际社会所定论。设在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设在南京的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均对南京大屠杀专案审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判定:“日军仅于占领南京后最初的六个星期,不算大量抛江焚毁的尸体,即屠杀平民和俘虏20万人以上。”而据日军第二碇泊场司令部少佐太田寿男供认,日军抛江焚毁的尸体为15万具。日军第16师团步兵德田一太郎说:“在下关,大量的尸体在扬子江中漂流,尸体不断地被扔进去,江水成了满是尸体的浊流。”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

  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社会也作了大量的揭露。第一个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是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德丁,他在大屠杀期间拍发的题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俘虏全遭杀害;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扩大”》的新闻稿中这样写道:“15日,广泛巡视市内的外国人,看到所有街巷内都有平民的尸体,其中有老人、妇女和小孩,特别是警察和消防队员,更成为枪杀的对象……死者很多是用刺刀刺死的,有的是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杀害的,由于恐惧慌忙逃跑的和一旦落后在大街小巷被巡逻队抓到的,不问是谁,都被杀害。”德国人拉贝也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大屠杀内情,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

  惨案铁证如山,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有33万多件馆藏,其中3万多件文物,4176份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目睹者和受害者的证言档案。对于这样铁的事实,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却意图否认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暴露出背后包藏着的恶毒用心。

  对于一心要“夺回强大日本”的日本右翼势力来说,视曾经的历史污点如眼中钉、肉中刺。近年来,日本政坛右倾化日趋明显,特别是在安倍重新上台后,欲将日本重新打造成政治军事大国,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为实现其野心,安倍一方面增加军费,力图解禁集体自卫权和架空和平宪法,另一方面在历史问题上大开倒车,在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慰安妇”等议题上屡生事端,甚至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对其将发表的“安倍谈话”是否继承“殖民统治”、“侵略”等关键词竟然持暧昧态度。

  不难看出,安倍们所追求的这个所谓的“正常国家”,恰恰是不正常的国家,缺乏对历史罪恶的反省,膨胀的右翼势力面对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史实,颠倒黑白,信口雌黄。

  日本右翼势力胆敢肆意挑衅国际正义和人类良知,还与美国政府在战后对日本法西斯势力清算不彻底,以及当前为亚太战略而对日纵容有脱不开的干系。二战结束不久,美国政府对部分日本法西斯分子网开一面,安倍外祖父、甲级战犯岸信介等人被释放,甚至执掌起行政大权,极力鼓吹日美同盟。现如今,美国为维系霸权地位,推行“离岸平衡”为特征的亚太战略,并为此容忍和支持安倍政府修改和平宪法,放松对自卫队使用武力的限制。而在安倍政府以及日本右翼势力肆意践踏历史时,与东亚邻国予以强烈谴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政府“小心翼翼”,仅以“忧虑”等词汇轻描淡写而过,不愿公开、彻底地表明谴责立场。

  人类良知容不得掺杂私心私利,血淋淋的历史如照妖镜一般,照出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也暴露了美国政府在相关问题上的不作为。亚太大家庭的和平需要各国共同悉心呵护,历史的正义离不开各国毫不含糊地坚持健康、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关系准则。 (文/刘小军)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