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族英雄孙永勤:拒日伪军两次劝降 42岁为国捐躯

2015年05月12日 14:49 来源:河北日报  参与互动()

孙永勤雕像

  孙永勤(1893—1935),又名孙允庆。热河兴隆(今属河北)人。1933年12月组织成立民众军,后改称抗日救国军。1935年5月,率部与日军在遵化茅山血战时光荣殉国。同年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称赞他是“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孙永勤出生于兴隆县黄花川孙杖子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7岁入私塾学习,几年后回家务农狩猎。他自幼习武,喜读《水浒传》、《岳飞传》,崇尚忠义,性格直爽,敢于扶弱抑强,在黄花川一带渐有威望,被推举为农民自卫团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永勤积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3月,听闻国民党二十九军官兵用大刀在长城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进行血战,孙永勤与好友星夜骑马百余华里,赶赴喜峰口阵地,将他们所见到的日军大规模调动情况报告给二十九军,受到二十九军将领的褒奖。

  热河沦陷后,日军胁迫农民交出枪支。孙永勤与好友关元有(共产党员)等计议发起抗日,于1933年12月12日宣告成立民众军,并出任军长。民众军誓言“头可断,血可流,敌不死,志不屈”,制定了“不贪财、不扰民、不奸淫、不投降”的四大军规。民众军打土豪分粮济贫,惩办汉奸,拔除日伪据点,深得民心。到1934年4月,队伍发展到5000余人。

  1934年5月,在中共党组织的建议下,孙永勤将民众军改名为抗日救国军。整编后的抗日救国军以总队为单位,分散活动在青龙、兴隆、承德、平泉、迁安、遵化等县,不断打击日伪军。抗日救国军缺乏枪弹和医药,当中共遵化县委书记骆凤亭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变卖自家十几亩地,筹备了十支大枪和一箱外伤药,派弟弟、共产党员骆凤明和阎龙赶着毛驴,驮着席卷(枪藏在里面),连走三天,送到孙永勤军部。孙永勤了解到此事的经过后,对共产党人更加钦佩。1934年8月前后,日伪军两次劝降,均遭孙永勤凛然拒绝。之后,日伪军大举围剿救国军,使救国军严重减员。

  1935年5月初,在日本关东军的疯狂围堵下,腿部负伤的孙永勤为解决部队军需给养问题被迫带队入关。后孙永勤发觉日军意图,为不给侵略者造成进占华北的口实,他决定寻机突围,重返长城以北山区。不料,未及冲出,便被日本关东军纠集的1万余武装层层围困,被迫坚守在遵化境内的茅山。日军动用飞机、大炮对救国军阵地进行轰击。5月24日,孙永勤在指挥少数部队掩护主力向热河方向突围时,壮烈牺牲,时年42岁。(王宏供稿)

【编辑:刘艳】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