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军报:装备跨越发展只有靠自己 引进仿制走不远(3)

2015年06月04日 09:17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5、破解“李约瑟之问”,为强军兴军增添腾飞之翼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飞向太空。在宇宙高歌东方红的中国旋律中,气壮山河的“两弹一星”工程圆满收官,一扫百年屈辱,成为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文化丰碑,奠定了巍巍中华的大国地位。

  2015年4月24日,已过不惑之年的“东方红一号”仍在浩瀚星空遨游。而与之伴生的“两弹一星”精神,也依旧岿然屹立,恰似新中国国防科技创新文化的灯塔,在强军兴军征程中熠熠生辉,照亮了后继者接续奋斗、接力前行的道路。

  ——强化使命担当,增强推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文化自觉

  江水奔流万里长,百折千回向东去。清末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在复兴之路上不懈前行,经历过挫折,痛失过机会。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换来了民族的生机,打下了复兴的基石。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主席指出,“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势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兴衰成败,不过转眼之间。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周边环境日渐复杂,中国梦、强军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今天,我国的科技整体水平已经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强军兴军,实现部队装备技术水平的跨越发展,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靠自己,只有靠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我们肩负的使命,也是我们应有的担当。

  老一辈科学家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将服从召唤、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内化为文化自觉,升华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价值传统,以及“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行动自觉。这种主动投身强军兴国的担当精神、文化自觉和价值传统,是强军路上积淀升华国防科技创新文化的精神宝库,需要一代代国防科技工作者自觉继承下来,主动传承下去。

  ——弘扬优良传统,增强推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文化自信

  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是信息化战争的物质技术基础,谁也不会把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送给我们,真正核心的关键技术花钱买不来,靠进口武器装备靠不住,走引进仿制的路子走不远。“自古华山一条路”,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国防科技,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走。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仅600余人,专门科学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科研设备严重缺乏,科研基础异常薄弱,称得上捉襟见肘。1949年,周总理在与科学家座谈时形象地指出,“目前我们甚至连缝衣针或自行车都还不能生产,却必须学会制造飞机”。

  60多年来,从“两弹一星”扬国威、神舟天宫同巡天,到“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再到“北斗”导航、辽宁舰巡洋、“天河”超算,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发展。

  “秘诀”何在?在于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创新的文化传统!

  1955年11月,冲破美国层层阻挠终于回到祖国不久的钱学森,到“哈军工”考察。时任院长陈赓大将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斩钉截铁地说:“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陈赓听后开怀大笑,“哈哈!我就要你这句话!”一问一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自强意识。

  1986年5月,杨振宁探望身患癌症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问起搞“两弹”得到多少奖金。邓稼先回答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才有了“两弹一星”的成功,才有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

  前人的精神需要我们去传承,民族的复兴呼唤我们勇往向前。强军路上,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我军军事科技创新这个优良传统,不断厚植创新精神,找准方向、扭住不放,勇于超越、敢为天下先,才能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以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才能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真正扎扎实实地推动我国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不断前进。

  ——拓展全球视野,在世界军事高科技竞争中主动作为

  习主席明确指出,“谁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学技术发展是一项全球性的竞争事业。

  1960年,新中国开始进行第一种中程导弹的早期探索,决心闯出一条新路子,无论在结构设计,还是在性能指标方面,都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大步前进,尽快缩短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1965年3月,正式开始研制中程导弹。1967年5月,中程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20世纪60年代,我们的国防科技事业刚刚奠基,就已经展现出着眼世界前沿,谋划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文化品质。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等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们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这23位科学家中,有19位曾在世界名校留学,2位在国外科研机构开展科学研究,他们均站在当时世界学术的前沿,另有2位虽毕业于国内一流大学,但也具有全球学术视野。他们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发挥的卓越作用充分证明,只有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把握时代科技发展脉搏,开拓进取、奋力超越,才能在世界军事高科技竞争中主动作为,积极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跨越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必须进一步拓展全球视野,审时度势,继承和发扬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辩证取舍的态度、转化再造的能力,兼收并蓄世界优秀科学文化有益成分,升华我国国防科技创新文化,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在世界军事高科技竞争中主动作为、抢占先机。

  抚今追昔,我们不能忘记70多年前的“李约瑟之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科技创新文化,她的科学技术才能够顺利发展、跨越发展。在强军路上,我们只有继承好新中国国防科技优秀文化传统,积极推进国防科技创新文化的积淀升华,才能彻底破解“李约瑟之问”,以国防科技的强大实力为强军兴军增添腾飞之翼。(柯大文)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