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秘密研制先进两栖战车准备东海夺岛(图)

2015年06月25日 08:57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
资料图:美国EFV远征战车
资料图:美国EFV远征战斗车

  为强化自卫队的两栖作战能力,日本已决定向美国购买AAV7两栖突击车。而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日本还在悄悄研制堪比美国远征战斗车的新型两栖突击车。据美国雅虎新闻网24日报道,该车原型车已开始进行水池测试,三菱公司试图通过这个项目,完成武装自卫队两栖部队和进军国际市场的双重目标。

  日披露新型两栖战车

  报道称,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高官今年1月曾到访三菱重工公司,目的是参观一种新型两栖突击车的原型车,“这种两栖突击车或许有一天成为安倍推动武器出口政策的重要支柱”。据称,该车使用改良自三菱公司为自卫队研制的主战坦克发动机以及新的喷水推进技术,全尺寸原型车已经进入水池测试阶段。

  三菱公司的设计师相信,向美国太平洋海军陆战队司令约翰·图兰中将展示的这种新型两栖战车,比已有40年历史的AAV7两栖突击车拥有更好的水上机动性和更快的速度。AAV-7用来搭载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从靠近岸边的两栖登陆舰上向岸上冲锋。据称,三菱重工想要研制一种能够在水面上以20-25节的速度航行的装甲车。相比之下,目前的AAV7两栖装甲车的速度约为7节。“如果日本的两栖战车能够在水面以20节的速度航行,同时不降低陆上机动性,我们将非常感兴趣。”曾经见过这辆原型车的一名匿名美海军陆战队官员说,“日本是否能实现设计指标,我们仍拭目以待。”报道称,三菱重工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有着80年为日本军方制造装甲车辆的历史。如今它还在发展战斗机、海军舰船、潜艇和导弹,并制造高速舰船用发动机和喷水推进系统。

  力争闯入国际军火市场

  报道称,日本研制两栖战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国际市场。在安倍去年4月解除关于武器出口的禁令之后,二战“零”式战斗机的制造商正在觊觎武器出口市场。报道称,为两栖战车研制的发动机也能安装到其他装甲车辆中。“对于三菱重工来说,这是一个把发动机技术推入海外市场的机会。”

  日本瞄准的国际市场,仍主要是美国。报道称,两栖战车是世界各国海军陆战队的核心装备,但最近几十年,这类装备鲜有明显的技术进步。由于技术问题和巨额超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研制的履带式远征战斗车项目于2011年取消。去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又启动一种新的轮式两栖战斗车的竞标,这种车辆可以在海岸线和浅水水域行动。熟悉该两栖车辆计划的美国军事工业界消息来源称,“日本的技术足够先进,使我们必须加以关注。”

  目前,三菱重工还与欧美企业探讨共同研制该车。报道称,BAE公司新闻发言人透露,该公司正在和三菱重工讨论成为新型日本两栖战车的潜在车体设计合作伙伴。来自日本的消息说,通用动力也在与三菱进行类似谈判。

  为东海争端量身打造

  报道认为,日本研制新型两栖战车的另一个目标是应对与中国的东海争端。三菱公司透露,新型两栖战车的原型车已向日本防务省进行过展示。日本在2012年组建了一支两栖部队,将装备超过50辆AAV7。然而这些车辆的水上行驶速度令人失望,迫使日本寻求一种新型车辆。此外,自卫队认为AAV7很难在充满珊瑚礁的海岸登陆,而这是东海岛屿的普遍特征。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专家认为,日本与邻国的岛屿争端应该说是研制国产先进两栖战车的最大内在驱动力。但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仅凭日本当前的两栖作战力量,还不足以支撑起这样的需求。毕竟先进两栖战车的研制费用和单车成本都很高。美国远征战斗车发展了20多年最终下马,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成本降不下来。2011年,美国按照共装备573辆的水平,估计单车成本高达1800万美元。如果日本只是装备区区几十辆车,单车成本必然会更高。在这种情况,只有依靠出口市场才能分摊研制和制造成本。

  据介绍,从技术上看,两栖战车要实现水上高航速主要需两大关键技术。首先是大功率的发动机,美国远征战斗车的发动机功率就是改自主战坦克的发动机,功率达到2025马力,甚至比目前主战坦克标准发动机功率还大。这也是日本国产两栖战车发动机直接从主战坦克发动机移植过来的原因。另外就是专门设计的“水上漂”的车体,以减少高速航行时的阻力。专家认为,即便在获得美国公司帮助的情况下,日本得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但如何控制成本仍属于困扰自卫队多年的老问题。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张亦驰】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