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防化官兵天津冒险救灾:5米外爆炸 火球1米高

2015年09月01日 09:30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在抢险救灾中淬火成钢

  ——推荐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官兵在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救援中的一组日记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北京卫戍区派出以某防化团国家陆上核生化应急救援队为主的近500名官兵紧急驰援。对官兵而言,灾难是一场不期而至的大考,也是一堂静默无声的课堂。

  在这场直面生死的大考中,该团官兵展示出一流的素质本领和一流的工作成效,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天津市领导看望慰问该防化团官兵时称赞道:“我们衷心地感谢大家,天津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北京军区领导对该团这样评价:防化团的救援行动和所做的贡献将会载入军史。

  在与“毒魔”战斗的日子里,青年官兵把救援过程当成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过程,自觉在灾难大课堂上锤炼思想、本领和作风,人人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白天出生入死,夜晚利用宝贵的点滴休息时间,用日记形式记录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救援细节和内心感受,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片段,却展现出以中国防化兵为代表的全体救灾官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征得本人同意,我们从中选择了一组官兵日记,推荐给贵报,希望广大官兵从中受到启迪和鼓舞。

  我们离危险越近,人民群众离危险就越远

  8月13日晚 星期四 晴

  ●七连中士 王荣荣

  今晚是我们抵达天津的第一夜。23时左右,爆炸事故现场西侧两公里处仍灯光闪烁,我和其他19名战友还在忙碌工作着。

  按照指挥部要求,我们用化学监测车、红外遥测车等对核心事故区及周边有毒有害气体的种类、浓度和扩散情况进行监测,预警不良情况。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半小时向应急指挥组上报一份监测数据;发现异常情况随时报告。

  最让我担心的还是便携式监测终端的工作状态。4个监测终端位于爆炸核心区周边,最近的距炸点只有百米。终端电池只能正常工作9个小时,一旦电量减弱,就会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不知不觉,时针指到24时,电池达到使用极限。团领导作出决定,让另外一个车组接替我们车组。这意味着我们要再次进入爆炸核心区,取回监测设备;另一个车组也要深入爆炸核心区域,布设监测设备。

  深入爆炸核心区域需要素质更需要胆气。白天,我和战友穿上50多斤重的重型防护服,背上压缩空气瓶,忍受着摄氏40多度的高温,在爆炸核心区域小心翼翼布置了4个监测设备。下车布设的时候,一辆辆被烧扁的汽车、一座座被气流冲破玻璃窗的楼房以及随处可见的浓烟,让人不寒而栗。

  这一次,我们要在晚上作业,通视效果不好,面临的考验会更大。个别战友有些犹豫。这时,应急指挥组副组长李铭动员说:“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哪里危险、哪里困难,哪里就应该有我们的身影。因为,我们离危险越近,人民群众离危险就越远!”

  这一番话,让大家的疑虑顿消,背、蹬、提、拉……一系列利索动作过后,战友们穿上重型防毒服,乘车慢慢接近爆炸核心区域。事故现场一片狼藉,在夜幕映衬下,白天不易发现的火点清晰可见。

  抵达目的地,我打开车门,准备下车取回监测设备。车门打开的一刹那,迎面而来的气体刺痛了眼睛。我没有犹豫,迅速下车取回了设备。

  躺在马路上休整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充实感。在这个让人紧张的夜晚,我寻找到一名战士的价值、一名战士的快乐!

  生死考验面前,行动是无声的命令

  8月15日中午 星期六 晴

  ●八连中士 汤 陶

  我今天深切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我们卫戍区副司令员吴爱民。

  在前期监测和搜救的基础上,我们今天深入爆炸核心区全面展开生命大搜索。上午12时30分许,获悉集装箱堆积区有疑似幸存者的消息后,吴副司令员带领我在内的9名战友,紧急赶往现场展开搜救。集装箱无序散落在核心爆炸区不远处,许多集装箱扭曲变形、表面凹陷,堆积形成的狭窄缝隙犹如一个巨大的“迷宫”。更可怕的是,有的集装箱还在燃烧。

  “你!你!你!你!”吴副司令员一下子点中了我和邓海翔、朱伊平、杨鹏4人。说实在话,我真有点害怕。

  “跟我走!”吴副司令员率先钻进了“迷宫”。我好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毫不犹豫地跟着钻了进去。吴副司令员一直打着手电筒猫腰走在最前面。看着他高大的背影,我心中的胆怯一扫而光。走了不远,我们就遇到一个“死胡同”,不得不折回头重新寻找路径。找到新路径后,又遇到极其狭窄的通道,大家侧着身子前行。一次次折返,一次次侧身,在集装箱缝隙中走了约3公里路程,但我心里始终很踏实。

  最终,我们在一个三角形缝隙中找到一名幸存男子。他仰面躺在地上,张着嘴呼吸,身上有许多瘀伤,有生命体征。我们将奄奄一息的他放到担架上,救了出去。

  生死考验面前,将军的行动给了我力量。这也启示我:作为一名班长,要想带好兵,自己必须先带好头!

  不是有了希望才有行动,而是有行动才有希望

  8月16日 星期日 晴

  ●三营教导员 衡建锋

  虽然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已过,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努力。今天,在我团政委杜江的带领下,包括我在内的130名官兵,继续深入核心爆炸区,进行第3次地毯式搜索。

  5点50分,第一次搜索正式开始。我带着10名官兵,负责核心爆炸区最近一栋楼房和部分集装箱堆积区的搜索。我们首先搜寻楼房。“有人吗?”每走进一个房间,我们都要呼喊一声。而后,站立不动,屏气听声。确认无回应,又搬开可能藏身的碎石杂物查看。确认无人后,才对可疑物质进行采样,登记房屋里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

  “咚咚……”搜索到二楼第四间房时,我隐约听到轻轻的敲击声。大家欣喜异常,一会呼喊一会静听,却发现声音莫名其妙消失了。“决不能放过一丝希望!”我一边给战士们打气,一边决定清理半米厚的堆积物。房间面积大概5平米,大家逐个搬开大件杂物查看,用了约20分钟,却一无所获。

  “咚咚……”一阵风吹过,我们才发现声音原来是风吹破碎天花板带来的。

  有的人说,72小时黄金救援期已经过去,现在的努力都是白费。但是,杜政委鼓励我们说:“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

  楼房搜寻完毕,我们来到南侧的集装箱堆积区。我将绳头缠在手上,打开手电,率先进入缝隙,其他人紧随其后,也跟着进去了。

  果不其然,我们有了收获。在一个狭窄的缝隙里,一只黑色的小狗卧在里面,惊恐地看着我们。下士王琦设法将小狗唤出,拿出一瓶水给它喝。小狗一口气喝了大半瓶。

  退出搜索,回到出发点,每人身上都湿漉漉的,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志愿者为小狗起名“生化”,以表达对防化兵的敬意,并保证好好饲养。

  一条小狗也是一条生命。想起今天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不是有了希望才有行动,而是有行动才会有希望。

  面对未知危险,军人必须要有血性

  8月20日 星期四 晴

  ●七连连长 陈登举

  作为一名连长,我经常被战士所表现出的血性所感染。

  今天一大早,我带领战士们早早来到爆炸核心区。从18日开始,大家对现场集装箱进行分类标识。空箱子,标记为1;装有非化物质的,比如轮胎、轴承之类的,标记为2;装有化学品的,标记为3。

  这项工作主要为下一步清场探“雷”。比如探明了金属钠,用密封桶封闭起来运输,就不会有安全问题。

  探“雷”,是一项险象环生的工作。爆炸核心区存有7类40余种有毒有害物质,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及生命。尤其金属钠,遇水就会自燃爆炸,防不胜防。

  上午10时左右,连队上士王亚就遇“险”了。作业时,他的防护靴不小心粘了一些粉末状的金属钠。经过一处积水时,脚下突然“呲呲”地冒白烟,没跑出5米远,刚才的水坑突然发生爆炸,约1米高的火球怦然而起。

  据现场的防化专家介绍,金属钠吸水不会立即爆炸,约有三四秒的冒烟时间。王亚如果站在原地不动,肯定会受伤;如果遇水的金属钠足够多,后果不堪设想。

  “怕不怕?”当我问及王亚这个问题时,他不好意思地挠着头说:“不怕!”

  晚点名时,我当众表扬了这个勇敢的战士。我深知:面对未知危险,军人必须要有血性。接下来的救援并不轻松,但是,我愿意继续与危险作伴……

  本报特约记者 周景红 通讯员 吉振峰 郭在柱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