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破解“垃圾围城” 是时候重视市场力量了

2012年04月12日 15:25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广州市长陈建华在公开场合表示,广州解决垃圾围城时间仅剩3年!为此羊城晚报昨天报道了《垃圾分类,市场怎么没参与?》的消息,一针见血指出要改革现有的垃圾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

  从现实语境来看,广州在继续填埋和选址焚烧的两难困境中已经摇摆了好几年,在民间压力中一直没定论,但广州的人口和垃圾增量却一直没有停息,以至于有围城一说。与此同时,唯一可以达成共识的垃圾分类又远未深入到公民的日常行为中。至于政府为了强化分类所作出的惩罚制度,也未见罚过谁,犹如一纸理想空文。看得出,建构一套新型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模式,不但在观念上有待时日,在程序上未能有机运作,在执行上也有着太多行政难以企及的空白之区。

  从公民素质养成来说,新一代的少年儿童会比成年人更容易接纳诸如环保、节能、分类等新观念并从小做起,进而形成人生习惯。但是这个城市并不是全部由儿童和听话的人构成的。庞大的流动人口、草根谋生阶层,不可控的城市公共领地,已经定型的传统生活习惯,这一切都在抵消着单纯义举一般的垃圾分类回收。如果硬要推进惩罚措施,约束每个人丢垃圾的动作方向,这不但是一种高成本的监督,而且也远离了民众意愿,并不能真正提升公民的自觉性。

  想要解决垃圾分类及回收问题,人们常常又想起收买佬这个行当。大多数家庭都会把旧报纸塑料瓶留着卖给这些分布大街小巷的“专业人士”。哪怕仅仅换回二三十元,也有一种既清除了垃圾,也获得了回报的幸福感。恰恰这种良好的体验,不是由道德宣传、约束制度带来的,是理性人的经济本能,也是市场发现的机会。可惜的是,职能部门一直忽视这一类似具有商业及环保二合一本质的行当。试想,如果授权给一批企业开展上门回收垃圾的业务,在利益驱动下,不但能让居民有收获,还大大提升了一个区域的回收效率和效益。政府也能从中解脱,安心做好规划、引导和约束。为何不去推行呢?

  我们经常说垃圾管理制度,却忘了制度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本能的像生命一样的机制。无孔不入的企业行为,如果既能给予居民利益好处,又能获得回报,最后还能完成替这个城市减害减排的目的,就是一种有机制度。因此无论是在街头布点奖励市民提交废品,还是通过公司向居民购买垃圾,回收废品赚取利润,市场机制总有无穷尽的方法创新。甚至这种市场的力量还会倒逼越来越多的家庭自动进行垃圾分类。但凡对个人有实利,对企业有效益的市场,基本上不用政府操心去做。纳税人就等待政府去好好规划和整合力量分配就够了,有关部门也不必再想着如何扩大编制安排更多的人力去追踪去惩罚去监督了。

  耀琪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