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上期所:争取年内推出原油期货(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5月29日 08:5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稳步推进国际化

  在本届论坛召开前夕,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利用推出原油期货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境外投资者的市场参与路径和境外交割库设置、境外品牌注册等国际化业务,稳步推进国际化交易市场建设步伐,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积累实践经验,这也必将会为中国的期货行业和期货公司带来难得历史机遇。

  上海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褚玦海27日表示,2012年,是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期货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机遇期。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中国期货市场将迎来全新的以国际化为大发展的时期。

  褚玦海还表示,面对新形势,今年以来,上期所一方面牢牢把握期货市场为产业经济、国民经济服务这根准绳不放松,另一方面大大加强了改革开放与国际化的力度,致力于提升改革创新力度;抓住难得机遇重点突破,提升对外开放层次;把握服务实体经济方向,提升产业服务质量;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提升科学监管能力;切实转变作风注重细节,提升精益管理水平。上期所将进一步完善产品系列,例如刚刚上市的白银期货就是贵金属系列的重要产品之一;期权方面,交易所已进行了十余年的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指数类产品的研发都在积极的推进过程中。此外,上期所将全面优化现有的规则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提升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从2007年提出有色金属品牌国际化注册,到2010年的保税交割,到现在原油期货的国际化交易平台,上海期货交易所一直在深深探索着经济全球化下期货市场的发展道路。同时,上期所在进行国际化对标,在交易成本、交易制度、运作机制、人员的国际化能力、风险管理、国际化服务与监管等与国际交易所进行对标。“上期所与交易所会员、经纪公司一道为国际化做好充分准备。”褚玦海说。

  范福春:尽快出台期货法

  “市场发展,法律先行。这是期货市场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证监会原副主席范福春表示,在期货市场由量的扩展进入质的提升的发展时期,应该尽快出台期货法。

  范福春表示,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不断提速,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能力显著增强,期货市场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据“十一五”期间的统计,进入市场的客户保证金增长了8倍,投资者开户数增长了5倍,期货公司净资产增长了4倍,期货交易金额增长了近15倍,中国期货市场已成为受全球期货界瞩目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兴市场。

  范福春指出,越是在市场快速发展时期,越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不断加强市场基础性建设上,切实推动市场由量的扩展进入质的提升。其中,法规建设是市场基础性建设的重中之重。

  目前,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核心的期货市场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作为高度专业化和高风险的期货市场,至今仍没有一部规范其行为的法律,不能不说是最大的薄弱环节。市场发展,法律先行,这是期货市场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市场呼唤尽快出台期货法。

  范福春表示,首先,总结发展经验,明确市场定位,要求出台期货法。二十年来,期货市场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其间起起伏伏,经验教训颇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经验,就是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期货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这一宗旨。期货法的出台将从基本法律的层面上牢固确立期货市场的这一发展方向。

  其次,提高市场效率,促进市场创新,要求出台期货法。任何行政管制,都必然使创新受到遏制,使市场效率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立法进程,从法律层面加以解决。期货法应把提高市场效率、促进市场创新、防范和化解市场系统性风险、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作为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界定政府监管和市场主体自主创新之间的边界。

  第三,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要求出台期货法。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是期货市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期货法的出台,将提升投资者保护的法规层级,提供全面系统的各类救济手段。

  第四,加快市场对外开放,要求出台期货法。发展期货市场、逐步使中国成为主要大宗商品的定价中心应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让我国期货市场成为定价中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推出更为积极的开放政策,提高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水平。而完备的期货市场基本法律,是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境外机构投资者并规范其投资行为的基础。因此,期货法的出台,将为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