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自来水怎样安全送到家 水源保护是根本

2012年05月29日 09:29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来,一则“我国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仅为83%”的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我们喝的自来水安全吗?

  记者走访了北京一些企业,实地了解每天300万立方米的自来水,是如何从源头输送到百姓家的水龙头。

  原水:水源保护是根本

  出北京城区,东北80公里外,青山绿树的环绕中,188平方公里的清澈水面跃入眼帘。这就是密云水库,北京最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建成于1960年,由潮白河上游潮河、白河两大支流汇流而成。去年,密云水库向北京供水3.75亿立方米。

  北京最大的地表水水厂——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的取水口就在密云水库。2008年,取水口装上水源预警系统,浊度、藻类、有机物浓度等水质指标被实时监控。80公里外的第九水厂中心控制室,每一个参数都以红黄绿三种状态同步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记者看到,当前的数据一片绿色,这意味着密云水库的原水水质安全。

  “我国的自来水水质要稳定达标,加强原水水质的保护和改善是根本之策。”这个概念,密云水库管理处副主任陈海东反复强调,“为了守护老百姓入口的这一泓清水,密云水库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白河主坝上,密云水库管理处水政监察大队第一中队正在巡逻,队长晁春国说,“密云水库实行封闭式管理。8个中队每天巡视库区,24小时保护水源免遭破坏。让人高兴的是,老百姓的护水意识越来越强。”

  生产:常规工艺不过时

  有一种说法,北京每一杯自来水中60%都是第九水厂供的水。始建于1986年的第九水厂,年平均供水超过4亿立方米。密云水库的原水,经过76公里的封闭管线,长途跋涉地来到了这里。

  “水厂就是自来水的生产车间,所有工序就是在快速地模拟大地对水的净化过程。”第九水厂厂长陈克诚说。

  换上白大褂,记者进入车间,只见水在一个接一个的大池子中流动,车间中不见工人,只听见机器的轰鸣声。每个池子都有不同的功用:原水首先要与净水药剂混合,经絮凝反应形成絮体,絮体在沉淀池内沉淀,再经滤池过滤杂质,活性炭吸附,加氯消毒,最终变成清水。

  陈克诚解释,第九水厂采用的是常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并用的方式。“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四个步骤构成的常规工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依然被广泛使用,并不存在过时的说法。只不过随着原水水质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深度处理手段在常规工艺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应用。”

  检测:独立客观才公正

  在第九水厂厂区,一座远离生产车间的独立小楼引人注目,这便是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的所在地。不光是九厂的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所有水厂的原水、出产水以及管网水都需要定期在这里进行水质检测。“‘水质是生命’,这是集团的经营理念,水厂最重要的就是严把质量关。”水质监测中心主任林爱武说。

  走进有机实验室,一桶桶待检水样整齐地摆放在地面。虽临近午饭时间,但检测人员依然在低头忙碌着。1985年,林爱武进入中心工作,她回忆,那时的水质检测项目只有30多项。2007年,中心率先达到了新国标规定的106项检测能力,实际检测能力已达205项。林爱武说,现在实验室43名工作人员,每年检测的自来水水质超过11万项次。

  水质监测中心还只是自来水集团三级水质检测体系中的一环。为保供水安全,北京施行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水质监控体系,清水进入供水管网前要经过三级考验。第一级是水厂当班的运转班组,车间配备余氯、浊度等在线检测设备,实时连续监测,第二级是水厂化验室,负责每天对原水、各工艺单元出水、出厂水进行分析,水质监测中心是第三级。这三级检测各自独立,一天的日常检测超过1000项次。

  林爱武表示,他们的检测工作最重要的原则是独立、客观,“这样才能公正。”

  配水:“毛细血管”很重要

  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供水运行调度中心,记者看到市区8800公里、10万多个闸门构成的供水管网形如一张精密的蜘蛛网。经过复杂的生产工艺和严格检测后,一滴滴清水即将通过这些“大动脉”涌向城市的千家万户。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党委宣传部部长梁丽告诉记者,目前北京中心城区供水管网的平均管龄为17.9年,按照使用年限50年的标准,北京供水管网正处在“青壮年期”。“见到水管破裂,人们常认为是老化引起的,实际上大多数情况是由施工、道路震动等外界扰动造成的。”梁丽说。

  城市供水“动脉”的健康很重要,“毛细血管”的安全同样不容忽视。目前,城市中的不少高层建筑都需要二次供水,公共管网的水到达小区后需要经储存、加压后才能到达水龙头。二次供水设施主要由开发商建设,后期的管理多由产权单位、物业公司等负责。专家建议,对“最后一公里”管网的监管必须落到实处。本报记者 张 雪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