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矿冶之城湖北黄石"凤凰涅槃" 结构调整环境改善

2012年09月05日 09:27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对技术先进的双台联动数控折弯机进行检测。通过自主创新,该公司开发的新产品在国际市场打响了品牌。 本报记者 李树贵摄

  3000年生生不息的工业炉火,映照出湖北省黄石市的发展历程。100多年前,张之洞在这里创办汉冶萍公司,一批钢铁、水泥、煤炭企业随之诞生,拉开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序幕;共和国成长的流金岁月里,这个老工业基地为国家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工业原材料。然而,连续不断的开掘使其走到了“矿竭城衰”的边缘。2008年,黄石和下辖的大冶市相继被列入国务院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资源走向枯竭,黄石将何去何从?

  “历史证明,转型发展是黄石永恒的主题。”在今年3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黄石现场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说。

  “转型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立足资源、超越资源。”省长王国生为黄石转型确立定位。

  “早转型,柳暗花明;不转型,山穷水尽”。从“依赖资源立市”到“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黄石坚定地踏上了转型的征程: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步伐、加粗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壮大低碳经济,走出了一条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转型之路。

  思维裂变

  “依赖资源”到“超越资源”

  因矿而生、因矿而兴,黄石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全国第六大铜矿基地和10大铁矿基地之一,硅灰石储量世界第一。早在1950年,黄石就与武汉一起成为当时湖北仅有的两个省辖市。

  依靠丰富的资源宝藏,黄石布局了一批大型钢铁、水泥、有色金属企业,形成了以冶金、有色、建材等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资源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度高达62%,经过几年转型探索和实践,2008年,黄石市第二产业比重依然达58%,其中近90%为钢铁等重工业。

  然而,资源好景难长。2007年,大批矿山相继闭坑,主体矿山进入衰退期,可采资源严重不足。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黄石“雪上加霜”,一度有70%左右的企业减产停产,财政收入绝对值首次出现下降。

  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说,“2008年是个分水岭,仅铜的价格就从每吨8万元锐降至2.8万元,30万吨阴极铜,一下子就少了156亿元收入。吃资源饭的老路走不通了,这倒逼着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危中寻机,黄石加快了转型发展的步伐。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黄石有较好的产业条件、技术集成和人才优势,现有的人才、技术、产品、市场为发展接续产业和“吃精资源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让黄石在劣势中看到了优势。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湖北省出台的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和省级战略的叠加,更让黄石从危机中看到了机遇。

  “逼到无路路更宽。”王建鸣说,现在黄石对转型的认识从“不转型,等死”上升为“转型慢了,也是等死”,全市上下形成了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共识。

  理念的变化带来了城市的变化。自2008年至今,黄石先后争取到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开发性金融支持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建设试点城市等9个“国字号”试点。

  顶住金融危机冲击,黄石关闭城区小锅炉50多座、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打造“效率最高、收费最低、环境最优”城市,强力推进“大部制”、“两集中一代办”、警务体制改革等改革理念的提升,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

  同时,黄石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三大战略”,迈开了转型新步伐。

  发展大产业,重点是发展壮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新技术、机械制造、能源、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8大主导产业集群;打造大园区,重点是统筹推进黄金山工业园区、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城北工业园、沿江经济带“三园一带”建设;建设大城市,重点是完善城市功能。过去5年,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近百平方公里起步区累计完成投资767亿元,集聚各类企业达4300家,成为黄石新的经济增长极。

  产业重生

  “一业独大”到“多业并举”

  这是一份亮丽的“中考”成绩单:今年上半年,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项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居全省首位;地方公共财政总收入增速由去年的全省第十四位上升到第五位。

  记者注意到,资源型产业仍然是这份成绩单的有力支撑。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资源型产业,而是要依托资源,吃精资源饭。

  “一吨铁矿石1000元左右,经新冶钢加工制成特钢,一吨能卖到8000多元。从矿石到制成品,加工的链条每延伸一步,附加值就提升一大截。”黄石市发改委主任陈细马用最简单的数字,论证了传统资源型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他们把这种升级称作“吃精资源饭”。

  “矿产资源深加工产品产值占资源型产业产值比重达85%以上。”陈细马介绍说,黄石先后实施了10万吨铜板带加工、3000万套精密轴承制造等一大批项目,钢铁产业延伸出钢管、轴承、汽车零部件等5个系列,铜产业衍生出铜杆、铜棒、铜线等10多个系列,水泥产业形成了纤维瓦、预应力构件等多个系列。

  通过实施重点循环经济“310工程”,全市大中型资源型企业每年排放的300多万吨钢渣、煤渣、煤矸石、化工渣循环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新冶钢80%的高炉水渣全部卖给华新水泥公司,每年产生的4.5万吨除尘灰全部外销。大冶有色公司每年从炉渣中产出铜精矿4万吨,重新冶炼后可产铜1.2万吨,还能生产出水泥添加材料23万吨。

  将“资源”吃干榨净,只是黄石产业转型的一种方式。7月3日,湖北“培植千亿元有色支柱产业”现场会在黄石召开,吹响了发展有色千亿产业的冲锋号,以大冶有色公司为龙头的有色金属产业,有望成为全省第十个千亿元支柱产业。

  “大产业是经济转型的核心。”黄石市市长杨晓波说。近年来,黄石在产业发展路径上,坚持集群化推进;在产业发展布局上,坚持园区化建设;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坚持高新化提升,产业发展实现了由资源产业“一业独大”向优势产业“多业并举”转变。

  从“地下”延伸到“地上”,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化工医药“四大”接续替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提升近10个百分点,重工业占比下降近5个百分点。

  目前,全市有4家企业产值过百亿元,引进7家世界500强企业,1家企业产销量居全球前3位,2家企业产销量居全国同行首位。黄石先后被评为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今天,黄石产业转型之路愈加清晰:形成聚集发展、内涵发展、持续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到“十二五”时期末,力争千亿元产业2个、500亿元产业1个、200亿元产业6个,产值过100亿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

  结构调整

  “一滴钢水”到“一粒钻石”

  “一滴钢水”,是黄石体育馆的形状。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说,“一滴钢水”代表着黄石的历史和现在——资源是黄石的安身立命之本;这滴透明的钢水,又像一粒钻石,预示着黄石晶莹璀璨的未来。从“一滴钢水”到“一粒钻石”,是黄石超越资源谋转型的象征。

  “要把自身优势和潜力挖掘出来。”王建鸣告诉记者,黄石距离武汉仅1小时车程。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点后,黄石与武汉的融合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圈内最容易接受辐射、最容易借力发展的城市。黄石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岸线长50公里,黄石港是国家一类口岸。湖北启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后,黄石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去年6月,央企新兴际华集团投资12亿元的黄石现代物流园开工奠基,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100亿元;7月,深圳盐田港布点棋盘洲,将投资37亿元兴建长江中游物流大港口。“我们正在打造鄂东南物流区域中心,这是黄石超越资源发展的制高点。”王建鸣说。

  8月7日,记者在湖北三环锻压设备公司的车间看到,三环锻压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研制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内首台1600吨数控精锻机。“这台机器能够一次性把汽车零部件冲压成型,填补了我们国家的空白。”三环锻压华力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福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更大的期待来自黄石经济开发区黄金山新区,这将是武汉城市圈首个低碳产业示范区。

  去年11月,台湾沪士电子公司落户黄金山。伴随这个行内大鳄投资33亿元建造中部最大的PCB生产基地,6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先后进驻PCB产业园。一条“无中生有”的百亿元电子产业呼之欲出。

  记者在黄金山新区看到,正在建设、分步实施的光伏电站项目,科学合理利用建筑立面、屋面铺装光伏发电板,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目前已形成10兆瓦发电能力,可满足科技园区照明工程等基础用电。

  黄石金太阳新能源公司以此为起点,规划建设30兆瓦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形成产值过100亿元的光伏产业;投资1.5亿元建设黄金山污水处理厂;被列为湖北省“两型社会”建设先导项目的黄金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可日处理垃圾1200吨,年发电1.6亿千瓦时。这3个大型新能源开发和制污项目,打通整个园区环境生态链的大循环。

  在今天的黄金山,技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工业园落子布局,已构成低碳产业集群的轮廓。

  环境改善

  “光灰城市”到“绿色新区”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笔下黄石的美景。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黄石城区共有大大小小的烟囱2300多座,市区每月每平方公里的降尘量高达90多吨,被戏称为“光灰城市”。

  修复生态,用生态引领城市转型,成为黄石的选择。该市启动实施磁湖、青山湖、青港湖、大冶湖的四湖水环境保护工程,对水质极其敏感的小鳑鱼又游了回来。

  依山建亭、临水设榭、因地造景、沿街布绿,昔日的“光灰城市”已变为“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蓝天入画图”的“国家园林城市”,并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

  城市的硬环境改观了,一场提升市民“幸福感”的战役又随之打响。“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转型的落脚点。”市长杨晓波告诉记者,黄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否见成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那就是老百姓的“满意度”。

  转型为民,安居乐业。黄石作为全国棚户区改造试点城市,探索出“一个篮子归并、一个口子保障、一个通道转换、一个平台汇集、一个杠杆调节”的住房保障模式,在全国推广。从今年1月1日起,城区3万农民新农合整体转轨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5万老工伤人员正式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范围;3月,黄石市通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方案,18万人每月将增加217元,高于全省平均调整水平7元;7月开始又向20多万年满60岁的城镇未就业居民发放每月55元或60元养老金;今年保证新增4.5万城镇居民就业,为1.5万人提供各类就业、技能培训机会……

  “十二五”时期,黄石财政将投入155.28亿元解决一批民生热点问题。杨晓波说,要真心实意地保障群众的吃穿住行,用真金白银解决群众创业、就业、住房、社保等方面的难题,让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编辑:王珊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