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曝十堰“千亿削山15万亩造新城” 官方回应

2013年03月18日 10:50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网事回放】蛇年伊始,山城十堰削山造地,拓展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做法,成为众多省内外媒体关注焦点。一些媒体围绕生态、环评等问题,对十堰“向山要地”提出质疑,引起广泛争议。1月25日,十堰官方曾针对媒体报道的“湖北十堰将花费千亿削山15万亩,建成同目前十堰城区同等面积的新城”作出回应,称此举绝不会破坏绿水青山。但舆论对此回应仍普遍存在担忧,质疑其违背当地的市场发展规律,且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采访背景】十堰,是山城,是车城,也是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是绕不开的坎。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探索差别化用地保障路径,是十堰经济社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也是这次舆论焦点所在。质疑声声,如同雾霾。近日,十堰市委宣传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要求,并安排记者采访,有关部门就该市探求山地整理的得与失,独家回应本报。

  【官方回应】

  观点一:40多年的十堰发展史,就是一部山地整理史

  开门见山。这就是十堰。

  记者在北京路一家酒店下榻。酒店背后的山体,被削去了一半,痕迹还清晰可见,酒店正面北京路,是东部新城主干道。宽阔,整洁,人流车流不息。沿路东行,几处山体还在开挖。

  采访乔冰,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该局是十堰市山地整理项目的主要执行单位之一。乔冰解释,与北京路一样,十堰不少街道、马路,都曾经劈过山。因为山沟沟里,修完马路,平地就几乎占尽,再要建房子,就不得不开山。

  十堰本无城。百姓有戏言:“天上掉下一块石头,不是掉在山上,就是掉进河里”。当年二汽建在十堰,就因为这里的山沟沟,符合“进山、分散、隐蔽”的战备需要。

  乔冰说,前期有关十堰山地整理的很多报道,记者并没到局里采访,有些数据“莫须有”。乔冰说,从二汽建厂、十堰建城开始,也就开始了山与城的纠结。十堰4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山地整理的历史。只不过,早年的山地整理,处于自发、无序状态,由各单位、各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在某个点上来进行。这种零散的“点式”开山,往往是开了一块地,垮了一面坡,毁了一片林,荒了一座山,十堰也认识到在过去的开发中付出过生态代价,所以,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开发定位是适度规模的“片状”开发。

  观点二:拓展承载空间,工业化驱动的现实选择

  西部新城。十堰工业新区,方圆约1.5万亩的“人造平原”,一家家工厂坐落其间。“3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小山包。这些山包高不过数十米,风化岩石的山体,没有任何效益,经过山地整理,现在一个小山包的产出效益要以亿来计。”新区管委会主任叶强说。

  叶强介绍,工业新区分A、B、C三个园区。A区,已由东风神宇、东风征梦等东风公司扩能项目占据;B区,是东风新基地;C区则是生物产业园。

  东风新基地,承载的是东风公司推出的“863振兴计划”,项目涉及商用车动力总成、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特种商用车、经济型商用车等领域。东风公司董事长徐平上个月宣布,东风与沃尔沃合作新成立的东风商用车公司总部将放在十堰,并以十堰为生产中心。

  “东风公司从相继迁出两个总部,到投巨资再造新基地,反哺十堰,个中缘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承载空间问题。”十堰市委党校副校长、经济学教授常永清说。

  十堰城区山地面积高达342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90%。由于缺乏大宗建设用地,不仅大项目、大企业难以引入,原有的东风公司,也因为在城区找不到500亩平地,先后将“两个总部”迁往武汉,部分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也跟进外迁。

  一时间,山城陷入山一般的沉默,而外界“废都”说声却喧嚣。

  十堰要发展,必须解决承载空间问题。

  2007年,一项重大市政决策出台:开发山地,变过去零散的“点式”开发为适度规模的“片状”开发。

  这一年是东风总部外迁后的第二年。

  乔冰解释,适度规模的“片状”山地开发,有利于形成集中连片用地,促进城市布局优化和产业集群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山地,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到目前,十堰累计开发低丘缓坡土地8.78万亩,其中城区6万亩,县市2.78万亩。

  常永清长期研究十堰经济发展战略,在他看来,通过山地整理拓展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承载空间,是工业化驱动的现实选择。“承载空间的拓展,破解了多年制约发展的瓶颈,十堰实现二次创业,走上跨越发展之路。”常永清说。

  经济发展承载空间的扩大,又推动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关键,是居民的“非农业化”,因此,城镇化,要有工业做支撑。

  常永清说,十堰有完整、厚实的汽车产业链,工业生产能力、产业工人流量巨大;地理上,十堰又是鄂豫陕渝毗邻区的中心,这些是推动十堰城镇化进程,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正能量。

  推进新型城镇化,承载空间是绕不开的瓶颈,更是必须迈过的坎。

  观点三:保护生态≠保持原貌;对可能形成的生态危害始终存有敬畏心

  坐上的士,的哥小刘抱怨:“灰尘太大了,家里不能开窗户。”

  抱怨归抱怨,但小刘说:“我们当地人多能理解,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官方对山地整理中的过程性破坏,以及带来的暂时的粉尘、噪音污染,并不回避。

  乔冰说:“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工地洒水、运输车辆覆盖、少放炮等措施,但仍很难避免。”

  乔冰说,对山地整理可能形成的生态危害,十堰始终存有敬畏之心。

  因此,实施之初就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比如,严格按照“科学规划、集中开发、保护生态、规范利用、节约集约”的原则实施;必须在耕地少、林地少、拆迁少,无基本农田的区进行开发;对开山形成的裸露山体,采取“客土喷播”方式进行绿化,减少水土流失;对需要保护的自然水体,尽量不破坏自然水流条件;由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挂牌保护永久山体等。

  【记者三问】:其一,山地整理项目环评工作如何?

  乔冰坦陈,虽然大部分山地整理项目都做了环评,但一些由企业自行运作的项目,由于对环保政策重视不够,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至今没有完成环评。目前,正在整改中。

  其二,开山会不会诱发山洪、地灾等自然灾害?

  市水利局副局长黄勇告诉记者:“去年,十堰确实发生了特大洪灾,但与开山关系不大。洪灾主要是特大暴雨造成的。”

  黄勇说,十堰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由于平时缺水,所以周边居民对河道的侵占、占用严重,一旦遇到暴雨,就容易因河道淤塞而导致洪水泛滥。而山地整理拓宽了用地空间,对河道的侵占会逐步减少。这反而有利于河道行洪。

  记者来到灾情较为严重的茅塔河。河床里,挖掘机正在作业。黄勇指着开挖出来的泥土说:“如果洪水由开山引发,挖出来的应该多是黄泥,而现在挖出来的都是黑乎乎的淤泥。”

  他还提供了一份近10年十堰市地质灾害数据:

  2003年,149起;2004年,121起;2005年,1110起;2006年,17起;2007年,197起;2008年,68起;2009年,206起;2010年,713起;2011年,60起;2012年,153起。

  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朱明分析说,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量相关。发灾数量较多的年份,都是降雨量较大且分布集中的年份,与开山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三,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会不会又由生态埋单?

  乔冰认为,担心和质疑可以理解。由于实施规模管控,截至目前,十堰累计开发的山地只有6万亩,相对于城区规划面积1190.5平方公里来说,占比很小。规模管控,因而结果可控,山地整理不会造成大的生态问题。

  市环保局副局长胡坤军认为,保护生态≠保持原貌。开山虽然对环境形成阶段性影响和破坏,但开发的过程,整体上是生态修复和优化的过程,应该科学、理性、全面地审视十堰山地整理的得与失。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