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云南元阳3万亩梯田遭小龙虾蛀空 网友:吃了啊 (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3月20日 10:40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溯源村民从外地买龙虾回来养

  原本在中国长江下游省份比较多的小龙虾,怎样来到边疆的元阳县呢?

  元阳县农业局水产站技术员陈文光说,经过农业局的调查,是元阳县新街镇水卜龙一名在外地打工的村民觉得小龙虾好吃,从外地购买了小龙虾后在自家的一丘田里放养。后来,很多村民觉得好吃,相互带回来养殖,让小龙虾在元阳县迅速繁殖开来。

  元阳县新街镇土锅寨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学说,2006年底,邻村的一名村民就从通海县带回来几只龙虾放在梯田里养殖。至于梯田里的小龙虾缘何发展得那么快,李学觉得是相互赠送所造成。李学说,这几年干旱,受到小龙虾的危害,梯田经常关不住水。小龙虾又喜欢打洞筑穴,对水稻也有破坏作用,村民对小龙虾恨之入骨。

  破坏每亩梯田被挖近百个洞

  根据当地政府统计,到2011年,小龙虾已经发展到元阳县新街镇、攀枝花等6个乡镇、35个村委会,危害着3万亩梯田。根据农业局技术人员调查,在新街镇梯田核心景区,受小龙虾危害比较深的梯田里,每亩梯田被小龙虾挖了近百个洞,洞穴最深的有1米多。走进梯田,到处都能看到这些洞。小龙虾对梯田景观最大的危害是,遭到打洞后的梯田无法关住水,就出现干涸。去过梯田的人都知道,梯田在冬季放满了水是最美的。红河州州长杨福生看到小龙虾危害梯田后说,“一定不要让梯田变成干田”。

  村民发现,小龙虾是打洞高手,一只小龙虾打的洞有手臂那么粗,深度长达1米多,从上一个田埂打到下一个,整个梯田田埂都会被打通。狡猾的小龙虾怕被人发现,经常打上下两个洞来迷惑村民。

  被小龙虾打过洞的梯田,只要一放水,就到处渗水。关不住水,田就无法栽种。龙虾比较多的田埂早已被蛀空,只要轻轻一踩就会垮塌,而要修复这样的田埂要一整天,村民开始痛恨小龙虾。

  李学说,一开始,村民对小龙虾还很好奇,很多村民都去捉来下酒。而现在,昔日的美味小龙虾已经变成一大害虫。

  措施生物和药物双管齐下进行防治

  为了梯田美景不会“失色”, 2012年4月8日,栽秧前夕,红河州各级部门在元阳县召开了“红河州南部六县小龙虾统防统治会议”,红河州农业局、梯田管理局、元阳县政府等多个部门参加,会议确定了“政府领导、业务部门指导、农户广泛参与”的梯田小龙虾歼灭战,由红河州财政拨款100万元、元阳县政府拨款10万元用来购买农药和相关器械歼灭小龙虾,一场人虾大战在元阳展开。

  为了这场小龙虾歼灭战,红河州水产站、元阳县农业部门等技术人员反复到田里做试验,既要灭掉小龙虾,还不能灭掉梯田里的其他生物。最终系列方案确定为:一、生物防治。收割稻谷时,村组集中组织人员日常耕作时进行捕捉。8到10月是亲虾产卵季节,村民将洞穴堵住,阻止亲虾繁殖。在梯田里投放鲤鱼、鲶鱼、黄鳝和黑鱼等小龙虾的天敌,同时放鸭子、牛蛙、青蛙直接吃小龙虾。二、药物防治。每亩放400毫克敌杀死(溴氰菊酯),这个剂量刚好能杀死小龙虾,而不伤害其它生物,它的药效只有48小时。

  此外,元阳县农业局还制作了小龙虾防治手册,做到村民每户一册。在有小龙虾的六个乡镇设立联络站,村民一旦发现小龙虾,随时可以领取药物进行消灭。

  为彻底消灭小龙虾,元阳县政府发布了多项禁令:禁止在梯田里养殖小龙虾;全县境内水产品经营户禁止在境内出售小龙虾活体,发现出售的一律没收销毁,水产经营户只能经营冷冻个体。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一年的人虾大战中,元阳县清理死虾370万只,政府将小龙虾进行深埋处理。农业局的技术人员陈文光说,去年的歼灭战中,由于梯田干旱,部分受小龙虾危害的田块已成干田,其洞穴太深,无法喷洒药物。梯田地势复杂,田与田之间的水沟、湿地、田埂存有小龙虾个体,这些小龙虾会从洞里跑到没有打药的田里。加上小龙虾适应能力强,繁殖迅速、迁移快等原因,今年梯田里再次发现众多小龙虾。

  今年新一轮的小龙虾防治工作已经开始,红河州、元阳县政府将再次拨款110万元来消灭小龙虾,新一轮的小龙虾歼灭战再次打响。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