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垃圾发电行业迎并购潮 丰厚回报引企业重金介入(2)

2013年05月10日 11:4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利润回报丰厚

  至于企业为何热衷于斥巨资并购垃圾焚烧发电业务,金永祥表示:“行业投资回报率不可小觑。”具体说来,投资回报可分为若干部分,一部分是账面回报,每年可达10%以上;此外还有其他业务回报,比如提供相关设备、进行工程施工等等,都是有利可图的。另外,国家还给予垃圾焚烧发电以政策支持,比如在定价方面,垃圾焚烧发电的价格总体比普通电价贵0.1元/度。总之,垃圾处理行业资产规模在不断扩张。

  金永祥透露,垃圾焚烧发电作为绿色环保项目,享受国家补贴。国家针对垃圾发电采取多项优惠政策予以保护:发电量全部收购;免除了增值税的征收,并在所得税上享受减免政策;国家会以垃圾处理补贴的方式向企业支付服务费,即所谓的垃圾处置费。

  垃圾处理费补贴和上网电价收入是垃圾发电厂成本补偿和利润的主要来源。所谓垃圾处理费补贴,是指每处理一吨垃圾,政府就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目前,我国垃圾焚烧发电执行当地火电标杆电价+0.25元/度补贴的标准,各地垃圾处理费从80元到150元不等。尽管与垃圾焚烧发电盈利密切相关的上网电价是否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上调仍有待观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垃圾处理费的收费标准和财政补贴水平必然会进一步提高,这将进一步增强垃圾处理的盈利能力。

  以广州市为例,市政府将给予广日集团的垃圾处理补贴费约为每吨140元。广州市政府通报,广州全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为1.2万吨。按照这个数据来计算,那么广日集团每天可获得的垃圾处理费补贴168万元,全年累计超过6亿元。这意味着,广州市政府给予广日集团25年城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特许经营权,那么在广州垃圾数量维持在每日1.2万吨,仅垃圾处理费补贴,广日集团就可获得150亿元。广日集团还可从发电业务中获得收入。另外,2009年2月运行的李坑焚烧发电一厂,每吨垃圾平均发电360度,最多可达400多度,年上网电价达到5000多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

  对于垃圾焚烧发电厂来说,一般仅仅依靠电价收入,就能基本实现收支平衡。政府给予的垃圾处理费补贴,则成为企业利润。

  金永祥的观点得到了业界的认同,环境门户网站蓝白蓝网总经理李建军算了一笔账:以一个1000吨/日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固定投资大致是3亿至4亿元,焚烧发电作为循环经济项目上网电价高达0.75元/度,几乎可与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等运营费用相抵,再加上从政府获得150-160元/吨的居民垃圾处理费,扣除企业针对炉渣、飞灰等排放物的治污成本,企业可实现70-80元/吨的净利润,全年净利润约为2500万-2600万元。以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每年发电2.2亿千瓦,光供电收入就有1.65亿元。

  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垃圾焚烧处理悄然成为一个热门产业。不过,金永祥同时强调的是,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并非能源项目,而只是环保项目。由于垃圾燃烧并不稳定,其产生的电能很少且发电质量较差,在整个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可以忽略不计。至于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如何避免产生有毒气体二噁英,金永祥强调,只要焚烧炉的炉膛温度在摄氏850度以上,就能有效分解二噁英等有毒物质。

  前景十分看好

  城市生活垃圾发电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资源和能源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对垃圾采取了“资源化”方针,垃圾处理不断向“资源化”发展,垃圾发电站在发达国家迅猛发展。最先利用垃圾发电的是德国和美国。1965年,西德就已建有垃圾焚烧炉7台,垃圾焚烧量每年达7.8105吨,垃圾发电受益人口为245万;到1985年,垃圾焚烧炉已增至46台,垃圾年焚烧量为8106吨,可向2120万人供电,受益人口占总人口的34.3%。美国自50世纪80年代起投资70亿美元,兴建90座垃圾焚烧厂,年处理垃圾总能力达到3000万吨,20世纪90年代建成402座垃圾焚烧厂。

  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虽说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2002年以来,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和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的开放政策、特许经营政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鼓励非公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相关的改革政策,加快了市政公用行业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作为最为传统的市政公用事业,垃圾处理领域也改变了政府单一的投融资渠道,而走向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