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江苏段试通水 沿线巨资治污(2)

2013年06月18日 13:55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经典工程 淮安建最大水上立交

  据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起江都,北至山东。一路之上,建成了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水利工程。

  江苏淮安被称为运河之都,位于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为了实现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各自独流,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当地建立了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工程。

  据了解,水上立交工程采用“上槽下洞”结构,上部航槽承接京杭运河南北航运,船队浩荡,往来如梭;下部15孔巨大涵洞已没入水中,自西向东沟通了淮河入海水道。

  为何要“淮河归淮河,运河归运河”呢?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副主任何光叶解释说,淮河平时水位很低,如果不建水上立交工程,部分运河河段就要断航,河流泄洪的时候也要断航,工程的目的就是确保大运河调水和入海水之间互不交叉,不产生矛盾。

  一江长江水奔流向北,一路跋山涉水到江苏段的终点站蔺家坝,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第九级泵站,蔺家坝站主任吴旭明说,蔺家坝站地理位置特殊,江苏、山东省全线通水有赖它搭桥牵线,“它既是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中的第九级泵站,也是承接江苏与山东的关键性工程。”

  污水换“清”颜 每天百人到河边垂钓

  南水北调,如何保障“一江清水向北流”?

  这正是工程之初面临的大考。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透露,在2000年,黄河以南36个南水北调经过的河、湖,仅有1个水质达到要求,高达32个断面水质均为Ⅴ类或劣Ⅴ类,因此,“南水北调工程成败在水质”成为共识。

  为此,南水北调全线都做了治污工程。扬州江都是南水北调的源头,江都截污导流工程管理处主任孙涛向媒体介绍,为保障北输的水质,累计关闭小化工企业102家,先后否决了有污染的21个项目。

  同样作为输水第一梯级的宝应抽水站为水质加了双重保险,他们建立了一支水草打捞队,“我们打捞用工100人次,打捞上来的水草堆起来像座小山包。”南水北调宝应站项目部现场经理薛井俊告诉记者。

  2006年,南水北调东线徐州段开始下大力气治污,50多公里的“黄河故道”也进行了全面整治。河道上200多家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污口被全面封住。如今,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水面不见漂浮物,沿岸成了市民休闲、垂钓的好去处。记者一路走来,沿线垂钓者近百人。

  江苏省南水北调办治污处副处长张树麟介绍,南水北调江苏省内沿线分成14个断面,每个断面实行责任包干,设立了26个污水处理厂,要求水质合格才能排放,“从源头上下重拳”。

  据悉,江苏、山东两省也立下“军令状”,誓言与污染展开攻坚战。而地方政府也设置了更高的排放标准,污染企业必须“集中入园”。张树麟说,“(苏北)以前每个乡镇都冒烟,而如今已很少见。”

  航运更畅通 古运河再成“黄金水道”

  据南水北调办公室透露,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长达1467千米,其中利用已有的河道834千米,新挖河道633千米。长江至东平湖1045千米的水道中,大部分利用原有的京杭运河河道。东线工程建设是京杭大运河整治的一次机遇,因为水量增加,运河沿岸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换算下来,新增加的运力抵得上一条“京沪铁路”。

  江苏省淮安船闸管理所所长薛森心中有笔明账,如今苏北运河全长404公里,如今全部达到二级航道标准,2002年通过量是1.08亿吨,2012已达2.34亿吨。

  高永祥是一艘油运货船老大,十多年来一直航行于淮安至徐州段京杭运河,他最近明显感到身边跑船的人越来越多,仅在他的船停泊的周围就有200多条船,“运河的船越来越多,船越来越大”。

  而高永祥发现的另一个变化是,运河的水不一样了。以前“是黑的”,如今是正常色,沿线的工厂也不见了踪影。

  高永祥是运河上的不计其数船老大中的一员。据悉整治后的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大货船“长兴6号”的主人顾老大,常年在长江上跑船,如今他新购了“长兴6号”,正摩拳擦掌想北上京杭运河闯出一番天地。

  南水北调移民 住洋房后花园可养猪

  记者在沿线采访时发现,南水北调东线试通水的成功,有不少“牺牲小家为大家”的移民们做出的贡献。

  2002年,宝应县夏集镇万民村迎来首批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而搬迁的移民。夏集镇党委副书记胡永发时任搬迁工作组负责人,当时夏集镇有7个行政村、592户、3700多间房屋需拆迁,因此带来2000多人需搬迁,庞大的拆迁群体令胡永发“有些头大”。

  为此,胡永发充分意识到宣传的作用,动用村镇的小报、黑板报、广播等等全方位覆盖轰炸,还配套发放东线工程的小册子。不到4个月,夏集镇就完成搬迁工作。有些村民“在钱没有到位,政策也未到位”的情况下就为工程让路,这让胡永发深为感动。

  当时,因为搬迁来得太突然,多数村民还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过渡”了好长一段。“下大雨时,小孙女就像江里小鱼浸在水中一样。”村民老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酸不已,但他理解南水北调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

  如今,万民村“移民”告别了小平房住进二层小洋房,洋房有庭院、有菜地,还有供村民养猪的“后花园”,这里现代化家电装备一应俱全,不比“城里人”差多少。

  搬迁了近11年的胡增于和老伴在家种植着小麦和水稻,一年两季丰收,“一年可以赚到1万多元”。胡增于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足。儿子外出务工,老两口“伺候”着初三的孙女和几头小猪,用上了有线电视、热水器,房屋也不漏雨了,“日子比前好”。

  据悉,东线一期工程规划搬迁1.88万人,正是他们“让家于河道”、“为国让路”,大大助力了南水北调这项伟大的工程。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