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低碳发展面临资本困境与技术瓶颈

2013年06月21日 14:2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王良珏 摄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生概念,风靡全球。然而,低碳从“概念”到“行动”,既是观念的根本转变,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技术支持。走马广东低碳试点城市,南方日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低碳试点城市,就陷于低碳发展资金不足、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缺少规划政策指导的困局中。

  求解低碳项目融资难的困局,国务院参事刘燕华认为,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涉及低碳的产业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另一方面需要引导社会资金以及银行加大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甚至可借鉴国外经验,设立碳排放权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促进融资现状改观。广东低碳发展亟需跨越“资本”和“技术”两道坎。

  资本困境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国家和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经济增长点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但对低碳试点城市来说,面临第一道困局就是资本困境。

  比如河源市,它尚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还面临“高碳投资锁定”的资金障碍和政策不足。去年河源全市生产总值为615.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64亿元。

  “作为省的低碳城市试点,对于我们来说,具体怎么搞都还在规划之中,现在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河源市发改局梅晓松如是说。

  事实上,不仅仅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达的广州,同样面临资本困局。广州市发改局资环处处长吴宏介绍,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涉及领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等。但政府用于投资的专项资金大概是6千万左右,加上包括扶持产业发展的大概是7千万,就是小口径的,还不是全口径的。

  来自气候组织的调研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的气候融资发展面临多重难题,其中包括:气候融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仍不完善,金融市场还未能在气候融资领域承担起应有角色;气候融资的总量目标仍未明确,政策化融资目标的缺乏,使得私营资本缺乏持续投资的动力;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领域均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有效的融资机制仍未建立,融资渠道仍然狭窄等等。

  预计2015年和2020年,中国每年气候变化融资总量目标需要分别达到19632亿元和24646亿元,以实现中国既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到2015年,中国将面临12219亿元的气候资金缺口,相当于2015年中国GDP总量的1.88%。公共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是撬动更多私营资本投向气候变化领域的主要手段,也是持续缓解资金缺口压力、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先决条件。

  如何求解低碳项目融资难的困局?国务院参事刘燕华认为,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涉及低碳的产业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另一方面需要引导社会资金以及银行加大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甚至可借鉴国外经验,设立碳排放权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促进融资现状改观。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持相同观点。她表示,为弥补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两方面的融资缺口,中国应从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工具等方面入手,并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创造多样化的融资方案。在符合各个资金来源的支持领域和融资条件等各种适用条件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国际气候资金,利用公共财政预算外的公共资金、碳市场和私营资本拓宽中国气候融资渠道;在创新金融工具方面,应着重开发多样化的气候融资贷款产品,开发气候债券产品,支持股权投资工具的发展,并积极支持国内碳金融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

  技术瓶颈

  调查发现,对于众多的高碳企业来说,减排降耗,缺资金更缺技术。

  以中山市小榄镇为例,工业是小榄经济的主导产业,这里几乎没有农业的。小榄镇2011年的地方生产总值高达202.4亿元,三大产业比例为0.3:56.6:43.1,但相当多的企业属于资源、能源消耗型的低端制造业企业。在2012年11月13日通过评审的《中山市小榄镇“十二五”低碳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到,以部门来划分,工业能耗占到总能耗的76.54%。

  在建设低碳城镇重点的工业低碳化方面,小榄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各行业引入了诸多先进的低碳环保技术和设备。目前,全镇有35家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备案,11家企业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称号,但对于走出高碳之路,仍是杯水车薪。

  “企业主是很精明的,这个账他们自己会去算!”中山市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何益清这样解释企业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中的动力,在她看来企业走向低碳化生产是“自觉”选择的结果。

  2012年刚被评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的中山金利宝胶粘制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不干胶纸、不干胶膜生产和销售,年产值达4亿多元。一进办公楼,经理萧光砚就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他们生产的各种环保标签材料。2009年,该公司投入约1200万元引进环保科技设备RTO(蓄热式热气处理装置),于2010年5月正式投产。RTO通过高温裂解有害气体,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回收利用产生的热能,如此既达到减排之效、又为企业节约了燃料成本。萧光砚介绍称每年可以减少重油量约1500吨、费用约715万元/年,减少SO2排放量0.9吨/年;产品成本约从0.12(元/平方米)降低到0.06,“合理运作之下,大概两年可以回收(成本),基本上2012年都已经进入到回收期了。”同时,去年底金利宝的RTO及锅炉燃料全部改用天然气,每年减少产生二氧化硫约6.72吨,节约燃料、用水和烧碱费用近80万元/年。而整个项目投资1200万元左右,回本期仅需一年半。

  何益清介绍,早在2009年起,小榄镇就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耗与清洁生产的奖励办法》,设立节能与清洁生产专项资金100万元/年。小榄镇目前工商注册企业有超过3万家,中小企业可从众多企业中突围分享到的奖励并不可观。

  事实上,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低碳技术的储备特别是其中的低碳核心技术储备,远远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低碳技术的发展情况看,美国具有能源技术储备,欧日具有先行优势。美国在布什执政的八年间,尽管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极不合作,但对其国内的低碳技术研发仍然投入大量资金,并在碳搜集和储存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表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转让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它们包括:技术转让的成本高,发达国家采用中国的技术标准难以实现,还需要创建位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全新机制。或许,人们还将针对这些挑战进行旷日持久的激辩。

  何益清表示,期望省里面进一步打造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包括金融、技术等在内的更多专业人才和市场配套,“引资”和“引智”,以更好地为企业低碳生产服务。

  ■观察

  培养公众

  低碳意识

  尤其重要

  开展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注意一些原则,如低碳是一个理念,需要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变化;低碳城市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等等。其中,“不同的城市讲述不同的低碳故事”尤为重要。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把低碳理念贯穿在教育中的试点城市并不多,不过,小榄提供了一个样本。

  “我们庄严宣誓!低碳环保,从我做起;节约能源,我能做到。倡导低碳生活,保护生态环境;弘扬绿色文明,共建和谐家园!”1200多名学生和观众一起举起右手宣誓践行低碳,这种场面让人动容。“当时我很激动,现场很有感染力!”何益清回忆说。

  这是中山市小榄镇菊城中学2011年度以“低碳、环保”为议题的文艺汇演中的一个环节,穿插在一个舞台剧中。整场晚会的所有节目都是围绕低碳进行的,包括用报纸、塑料袋等制作的时装秀、环保小品和诗朗诵等。

  “自从我上了那节‘低碳生活’课和观看了‘低碳生活在我身边’知识展之后,我就开始了低碳生活。”菊城中学初一级的一名学生在低碳主题征文中这样写道。甚至有同学认为“早睡早起”是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因为“白天时,我们可以借助太阳发出的光亮来照明,进行一切活动,晚上早点休息,可以避免使用电灯太久,浪费过多的电。”菊城中学校长肖忠介绍,该校在教学中就注意渗透低碳教育,举办了包括中秋节月饼回收小制作、低碳知识竞赛、低碳手抄报、低碳美术展、低碳书法作品展、低碳创意设计与制作展等多种低碳体验活动,效果都不错。同时菊城中学编写的校本教材《环保教育》系统地介绍了“低碳学校”、“低碳生活”等概念和具体指南。而所有这些活动,包括先期培训、中期支持和后期总结的过程,都要与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密切合作。

  同时,包括菊城中学在内的小榄镇多家中学都即将着手推广“碳账户”项目。此项目是中山市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打造的,让社区和家庭建立碳账户,通过推广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和参与低碳活动,量化减碳成果以获得碳积分,取得了碳积分的家庭可以通过参与项目的企业获得奖励,包括低碳家用产品或奖金等,而企业则通过购买家庭减少的碳实现其社会责任和提高企业形象。该项目的目标设定为每年减二氧化碳100吨。之后小榄举办了多次校园培训,教授使用碳账户软件,通过输入家用能源、个人浪费、节能产品使用、地面和空中交通等参数,就可以综合计算出个人或家庭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

  何益清表示,中山市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希望通过走进学校,以学生个人带动家庭,进而带动社区参与低碳生活。菊城中学肖校长称,这种“小手拉大手”模式的意义和效果将是巨大的,因为这是在培养未来“有低碳意识的新一代公民”。

  ●南方日报记者 龙金光

  实习生 邹小玲 河源报道

  策划统筹 陈韩晖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