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山西煤企入冬:煤价逼近生产成本 职工大幅降薪(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7月30日 13:4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萧瑟的寒意还传导给了煤炭产业链中众多上下游行业。

  从晋北大同到朔州,再从晋中到吕梁,密布于山西各国省干线的煤场喧闹不再,大部分煤场开始歇业。沿线各大小煤场内,除了设备,都没有多少存煤。

  “不敢存,煤价天天跌,也发不出去。现在外面还欠着几百万呢!”在空空如也的昌盛煤场,老板徐先生抱怨道。

  与煤场的“停摆”一样,山西大同的货运司机杨师傅已成了附近麻将馆的常客,运价的下跌加之不好揽活,他与许多同行选择了“放假”。

  在亿吨煤炭产区——朔州市平鲁区,一家30平米的水果店也感受到了煤市萧条的冲击波。这家开在安格小区附近的小店曾经生意兴隆,附近的矿工家属与采煤区搬迁户是常客,但现在“来得少了”。

  “原来8元的苹果,每天要卖两三件,现在两天卖不了一件。工资降了,人们开始省钱了!”水果店老板喃喃道。

  “以量补价”:看谁赔得起,撑到底?

  即便煤炭产能过剩与煤价下跌并存,山西仍然选择了增加产量。

  7月17日,山西省省长李小鹏主持召开煤炭企业座谈会。会上,李小鹏向与会的煤炭企业负责人提出要求——高度重视煤矿超能力生产问题,确保煤矿按照核定产能均衡稳定生产。

  记者从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了解到,5月份山西煤炭产量8361万吨,销量5024万吨,产量比上月增加了269万吨。此前亦有媒体报道,山西省煤炭安监局预计该省2013年煤炭产量将增加6000万吨。

  汾渭能源咨询公司常毅军总经理表示:“价格是由供需结构决定的,现在煤炭产能过剩已是事实,正常的逻辑是限产保价,但山西在煤炭限产上是有过历史教训的,现在恐怕很难降下来。”

  常毅军所指的教训,是数年前山西实施的“限产保价”政策。彼时,山西紧缩产能,提出“挖一吨煤要赚三吨煤的钱”,人为造成能源紧缺局面。但没有想到,周边省份钻了空子,悄然做大。

  山西另一煤炭分析人士也持同样观点:2008年之后,受益于“4万亿投资计划”的拉动,煤炭价格一度达到历史高峰。山西在这一时期开始实施“煤炭资源整合与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产能严重受限。就在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量首超山西,成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区,抢占了山西很大的市场份额。去年,内蒙古煤炭产量达到10.8亿吨,超出山西1.66亿吨。

  据悉,2013年山西省将完成煤炭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建成竣工150座矿井,新增煤炭产能1.2亿吨。截至目前,山西省煤矿批复总产能达到13.24亿吨/年。

  长期关注山西煤炭行业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赵家积颇为担忧,他认为:“不断释放的产能和增加的产量势必会加剧煤炭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导致煤价继续下跌。如果不控制产能,将是行业的灾难,无异于饮鸩止渴。”

  7月,有媒体披露山西部分低成本煤矿加大开采力度,以量补价。其中同煤集团塔山煤矿、潞安集团常村煤矿以及王庄煤矿、阳煤集团一矿等煤炭企业生产矿超能力开采近1500万吨。

  有关机构预测,2013年全国煤炭产能可能达46.3亿吨,将大幅超过需求41.2亿吨,如果产能全部释放,约有5亿吨过剩。而2012年的数值是3亿吨,与进口煤数量相当。

  今年4月,山西省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提出促进煤炭产业“增量、稳价、降本、提效”;6月27日,山西省煤炭经济运行专题会议,再次强调要“增量”。

  但产能的控制并非一省之事,在“邻居”内蒙古与陕西产能扩张的紧逼下,为了保市场,山西只能选择一路狂奔。

  “如果我们的经济能保持在10%以上的高速增长,消纳目前的产能是可能的。如果达不到,那么煤炭产能必然要淘汰。淘汰谁?那就要比耐力,看谁赔得起,看谁能撑到底。赔不起就得限产甚至停产。”常毅军表示。

  上下联动:煤企减负、官员卖煤

  进口煤一直被指是国内煤价暴跌的元凶。5月初,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定办法(征求意见稿)》,希望借此遏制高硫低卡煤(我国进口煤的主要煤种)的进口。

  这份以环保名义出台的征求意见稿,背景是我国已连续4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其中2012年的煤炭进口量高达2.89亿吨,是2008年的7倍。今年前4个月,进口煤炭数量已超亿吨。

  随着煤炭价格的持续走低,国内煤炭与进口煤炭价差进一步缩小,这份曾被电力企业集体抵制、煤炭企业寄予厚望的征求意见稿已无实际意义,煤企翘首期待的“国家救市”计划落空。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