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步入现实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将面临哪些挑战?

2013年08月05日 08:5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十二五”期间,中国确定了“单位G D P能耗下降16%、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尝试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探索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节能减排。2012年初,中国在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市启动7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今年6月,深圳碳排放权交易率先在全国上线运行。7月,杭州市政府发布《杭州市能源消费过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获得市政府批准,进入操作实施阶段。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中国碳交易市场将会如何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碳交易的深入将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多大影响?记者为此专访了国家应对气候战略中心综合部副主任邹晶。

  记者:我国已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

  邹 晶 : 这7个 省 市 的 人 口 和G D P分别占到全国的18%和30%,量还是很大的。7个省市的试点工作不是齐头并进的,表现最好的可能是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正式运行的强制碳交易市场,深圳市在6月18日首日共完成8笔交易,成交21112吨配额,最低成交价为每吨28元,最高成交价为每吨32元。目前,深圳已将635家工业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中。按计划目标,在2013—2015年,这635家单位获得配额总量合计约1亿吨,到2015年这些企业平均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32%。北京、天津、上海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试点工作。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重庆和湖北的试点工作要缓慢一些。

  根据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建设日程表规定,7省市试点城市将在2013年底以前正式开始碳交易。

  记者:就像您说的,7省市的G D P、发展水平及工业构成都不一样,目前它们碳排放权的实施方案各有什么特点?

  邹晶:确实是各有各的特点。如北京和深圳是两个比较发达的城市,经济水平高,以服务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相对来说它的终端排放源比较分散,工业类的比较少。天津、上海、广东的工业水平比较高,工业排放源就比较多,相对来说也比较集中。

  但是它们都遵循一个原则,即按地方的“十二五”规划碳排放强度的目标来制订各自的排放总量。

  记者:现在碳排放权的交易完全是自愿的吗?目前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是哪些行业?

  邹晶:碳排放权交易,是指通过设计碳排放总量,明确参与企业、行业范围,对碳排放权指标进行“配额”分配的交易方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在碳排放权的交易中,在达到环境容量不超标的情况下,政府要评估出当地最大排放物的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然后进行交易。

  根据法律规定,交易市场的排放者可以自主自愿地进行买卖,但不能超出地方的评估总量,这种交易制度也叫做上限贸易制度。

  综合各地情况看,相对比较多的是电力、热力、钢铁、陶瓷、石化、化工、纺织、有色、塑料、造纸、油气开采等工业类的;还有些属于非工业类的,如航空、港口、机场、铁路、金融、宾馆及大型公共建筑等排放量也是比较大的。

  目前大概就分成这两类,今后随着技术的完善,排放量的进一步增加,我们可能还会做一些调整。

  记者:最近国务院出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其中一条提到要节能减排。您觉得下一步会把碳排放权的交易范围扩大吗?

  邹晶:目前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观点归纳起来大概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该扩展范围,而是要对7个省市的情况进行评估,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7个省市之间做联网交易,为2015年全国联网做一些铺垫。(记者 吴炜玲 孙秀明 吴昊)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