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环境逼仄、卫生欠佳 有些老字号也该变变了(图)

2013年08月07日 14:3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老建筑之清平饭店。

  环境逼仄、卫生欠佳、服务怠慢、粉丝众多……

  记者走访发现,与当年人声鼎沸的场景相异,如今大部分老字号都已消失得不留痕迹。与父母辈的温暖怀旧不同,提起老字号,后生们“耍手兼拧头”。他们对当下餐饮的要求是:出品很重要,环境和服务同样重要。而后两者,正是那些留存至今的老字号中大部分所欠缺的。

  本周日,本报讲述了广州西关人陈公权收藏六十多家老字号饭店、酒楼的请柬、菜单的故事,唤起老广州对往昔老字号食味的集体回忆,也引发了广州后生一辈人对那些至今尚存的老字号的热议。

  消失老字号 多难觅芳踪

  再回到原来兴旺一时的老字号,权叔感慨,“很多都已经有点认不清原来的地点了。”

  权叔站在桨栏路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位于41至45号的4层建筑如今已为“恒彩服装城”,当年的“蛇王满”招牌已再难寻到,“只有在右侧那个窄窄的小楼梯,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权叔回忆,当年一楼现在卖服装的位置隔着一层玻璃养着许多生猛的蛇,还摆有少量座位。二至四层均为饭店一部分,“但每层都不是很大,我们那一辈的人基本都吃过这个。”他感叹,当年因物质匮乏,以蛇、猫、鸡为主要材料的一道“龙虎凤”是享誉羊城的一道名菜,“很补的,现在的人再吃估计会流鼻血 。”

  上九路113至117号以往是清平饭店。在权叔的记忆里,清平鸡出现在1981年,经过改制后,先是在如今上下九平安戏院对面开张,随后迁至上九路113号1栋3层楼房。一楼有“斩料”外卖,二、三层则为饭店大厅及包房。权叔介绍称,清平鸡是由清平饭店经理邵干和厨师王源等人用多种药材、香料研制出一种特制的白卤水浸鸡,当时羊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开有近10家分店。而今,这里已变成上下九步行街的衣服档口,三四楼则变为仓库。

  说起素菜,广州曾有一家有70余年历史的老字号“菜根香”,坐落在如今中山六路167号,而今这里已成为“大参林”药店,权叔的记忆中,这间老店有斋烧鹅、罗汉上素斋等名菜,常有附近的僧人光顾,是城内数一数二的老字号。大约在2000年后,“菜根香”消失,“以前还能看到2楼上写着的‘菜根香’三个大字,现在也一并被粉刷一新了。”

  然而,也有不少如今仍屹立不倒。如上下九的陶陶居、莲香楼,东山的东山酒家,荔湾的泮塘酒家。

  权叔认为,一些老字号的消失属于市场规律,“现在人们的口味也变得刁钻了,服务等要求也变高了,不能适应的必然面临淘汰。”但他也惋惜,千锤百炼得来的老字号承载着记忆,不应说走就走。

  等位40分钟 却是临街加座

  听着马路上车来车往的轰鸣,看着身后等位的后继有人,席间得扯着嗓子聊天,友人称赞饭菜可口的同时,也感觉“不自在”。

  吴小姐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广,对于宣扬本地市井文化尤其卖力。每次接待外地友人,吴小姐事必会带他们品尝地道老字号。

  一次,她带两位浙江来的朋友去位于龙津东路的向群饭店。让两位友人大感意外的是,这里等位从不叫号,而是“睇啱边围企埋等”。三人找了快要吃完的一桌,站在跟前等,结果足足等了40分钟,才等来了沿街的临时加座。

  记者走访发现,除了少数老字号华丽转身为几层楼的酒家外,大部分至今尚存的老字号依旧是大排档式经营。环境逼仄、嘈杂,服务怠慢、粗糙,吃顿饭一身的油烟味……是老字号留给广州后生一辈人的总体印象。

  何小姐的妈妈喜欢吃蛋挞,想到老店大同酒楼的蛋挞很出名,何小姐就带着妈妈去帮衬。由于不提供订位服务,“去到已经爆满,所谓茶王厅,走廊坐的都是人,抽烟的,大声笑骂的,乱哄哄一片,”何小姐说,由于楼老设计旧,楼层低矮,有高血压的母亲进去就感觉晕晕的,“服务员更是没好气地说‘自己找位啦,有就有,冇就冇啦’。”

  “各地口味的菜馆进入广州,因为有了对比,很容易分出高下”,何小姐认为,出品很重要,然而环境与服务同样重要。

  店内油渍斑斑 食客担心卫生

  随着物价的上涨,老字号的利润空间也被进一步挤压,由于他们的价格涨幅并不大,也让不少广州后生担心老字号会否用潲水油、地沟油来降低成本。

  除了环境和服务,后生仔对老字号餐饮的卫生状况也颇有微词。位于长寿东路的坚记面店,是不少老广“由细食到大的面店”,店铺一层仅10余个座位,每到饭市都会人头涌涌,加座至街边。“地板有油渍、店铺较陈旧。”林先生称。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许先生因为工作关系,“参观”了位于中山六路的某老字号餐厅,“厨房两口大锅,灶台被黑油渍覆盖,碗碟乱摆放……”许先生称,看到都不想吃了,外来务工人员还没有签工作合同,“很不正规”。

  “许多老字号为了口味,炒菜都是重油、重盐,这样的饮食也不够健康”,何小姐说。在她看来,老字号在年轻一辈广州人心目中“失宠”的原因太多,“是生是死还是交给市场竞争决定吧”。文/记者林亦旻、汤南 图/记者黄澄锋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