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经济日报:如何抓住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

2013年08月09日 09:42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从根子上说,产能过剩与政府职能错位引发重复投资有关。化解产能过剩,根本的是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要交给市场和企业。各地要抓住化解产能过剩的这个根本,转变化解过剩产能的思路,努力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抓住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

  今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令很多地方“头痛”。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也坦言,化解产能过剩形势严峻。在当前市场偏紧情况下,如何准确把握此轮产能过剩形势,洞悉背后的深层原因,从根子上化解产能过剩这一“恶疾”,为下半年乃至今后经济健康发展扫清障碍,是亟须解决的紧迫现实课题。

  产能过剩是眼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来自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氧化铝产能利用率为72.5%,电解铝产能利用率为78%,铝行业过剩明显;水泥总产能31亿吨,总产量22.1亿吨,产能过剩约9亿吨,水泥行业仍在建、拟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约有220条,若全部建成投产,总产能将达35.5亿吨。更为严重的是,不仅电解铝、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过剩,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过剩,个别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量和长期性的过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前光伏组件产能近40GW,实际产量21GW,产能严重过剩,很多中小企业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权威部门测算,2013年二季度末所有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8.6%。这也就意味着,21.4%的产能是闲着的。

  产能过剩危害不可小觑。今年相当多企业盈利状况不理想、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累等,可以说都与产能过剩密切相关。产能过剩对企业经营的压力,还会引发投资意愿下降,并由此引起信贷收紧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一些人担心,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将中国带入“铁锈时代”。“铁锈时代”是对部分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产能过剩导致厂房闲置、设备锈迹斑斑的一种形象描述。

  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需要统筹考虑就业、银行资产、社会稳定等多重影响,分行业消化、转移、整合一部分产能,下决心淘汰一批产能,但从长远看,还应在造成这一问题的背后找原因、觅转机。分析起来,这次产能过剩除了国内外需求萎缩、短期内难以消化庞大产能等原因外,从根子上说还与政府职能错位引发重复投资有关。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通过土地、税收优惠来吸引投资,用政策代替正常的市场配置,导致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大量涌现,各地产业高度同质化严重。据统计,各地“十二五”规划中就有16个省区市把钢铁作为重点发展产业、20个省区市把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而一旦遇到产能利用率下降、竞争加剧,这些地方又囿于眼前和局部利益,通过继续扩大产能来保护无效产能。

  由此可见,化解产能过剩,根本的是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要交给市场和企业。各地要抓住化解产能过剩的这个根本,转变化解过剩产能的思路,努力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要用“负面清单”的思想方法,告诉企业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作出判断。企业出资,企业决策,适不适合市场、亏不亏,企业最敏感、最清楚。各地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也须随之转变,要从过去冲到第一线招商引资、扩大投资,转到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制定标准、保护环境、支持创新等上来。 (本文执笔:马志刚)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