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柴火”如何变“燃油” 技术不神秘难在商业化

2013年08月12日 10:57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生物质燃油厂警卫森严

  昨日,在武汉未来科技城阳光凯迪非粮生物质燃油厂门口,铁栅紧闭,警卫森严,机警的保安人员对进出人员严格盘查,毫不留情。

  本报记者试图进入探访,也被阻止。此前,记者申请特许进入,被凯迪方面婉言拒绝。凯迪对技术保密防护,几乎达到极致。

  “这些保安人员经过专门的训练,全部是退役的武警战士”。凯迪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外人要进入厂区,必须得到陈义龙董事长亲自批准,而且不允许携带任何带储存功能的电子设备,更不许拍照摄像,手机信号也被屏蔽。

  这位内部人士爆料,如果只是在外围走一走,看一看,就行了。如果是进入核心生产区,还必须签订保密协议。

  内部人员也很少知道里面的秘密

  据说,即使是燃油厂的内部员工,都有严格的门禁和监控系统,多达十余道防线。即使是阳光凯迪内部的其他人员,也很少有人知道里面的秘密。

  今年4月,一位部委领导带着一个专家团到汉,希望能直奔生产基地,竟遭陈义龙拒绝。在湖北省相关部门协调下,基地最终敞开大门,只是周围1.5公里范围人员清空,参观人员全部签署了保密协议。

  阳光凯迪称,这种“不透明”是不得已为之,目前“柴变油”在全球都是最领先技术,必须严格保密,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企业甚至不敢申请专利。

  会不会是另一个“水变油”笑话?

  由于技术高度保密,不公开,因此社会上很多人对凯迪“柴变油”项目抱着怀疑态度,甚至有人质疑会不会是另一个“水变油”笑话?

  事实上,这个高度封闭的厂区,只对外界公众开放了2次。第一次是今年元月份,首条万吨生物质燃油生产线成功投产,部分领导和媒体记者被允许进厂。第二次是凯迪电力6月28日股东大会。为了证明生物质燃油技术并不是“纸上谈兵”,邀请媒体和少数股东参观了生物质燃油厂。

  即使这样,所有参观人员也只能看到生产线的入口和出口,以及从取样口采集的柴油、石蜡油和生物质轻油。有投资者表示:“只看到了生产线入口和出口,具体如何将秸秆变成油,还是云里雾里”。

  一位本报随行记者写了一段详细回忆:干料棚内码着两堆干燥木屑,一台大铲车将它们送进喇叭形投料口,由传送带拉到20多米高的汽化塔,分解为含碳、氢的气体,送到椭圆形的大储存器,即汽柜进行稳定,再经管道送到48米高的合成塔,在催化剂作用下,形成与燃油相似的碳氢化合物。从送料到出油,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这些油很像自来水,但显得较黏稠,用这种油点燃火把,顿时升起一股白烟,气味类似烧枯的树叶。

  “柴变油”的技术原理并不神秘

  陈义龙这样透露“柴火变油”秘密:植物分子是由碳和氢构成,与化石石油的分子结构一样,因此将秸秆等植物变成油,只需将分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柴火被收集,自然晾干蒸发水分,粉碎成小颗粒送到炼油厂。在专用气化炉里,这些柴火颗粒会通过化学热分解成气态,并最终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为液化油品混合物,再通过物理方法,分离出航空煤油、汽油和柴油。

  对此,一位凯迪内部人士介绍,“柴变油”的技术原理并不神秘,在实验室就很容易制造出来。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就是如何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生产线的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组装结构,这类商业化技术才是最神秘的,这也是凯迪不允许随便参观的真正原因。 (记者肖年红)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